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4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首次邁上800億斤新臺階,達到820.1億斤,居全國第六位;比上年增加28.5億斤,增量居全國第三,實現“二十一連豐”,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
據了解,今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10517.7萬畝,較上年增加40.6萬畝,增量居全國第三。糧食作物平均單產達779.7斤/畝,較上年增加24.2斤/畝。總產面積和單產均實現穩步提升。
今年以來,內蒙古錨定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堅決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及時下達惠農補貼資金181.6億元,充分調動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積極性。采取建良田、育良種、配良機、推良技、優良制等“五良”措施,全方位支撐多增糧,為“中國碗”裝更多“內蒙古糧”。
建好“良田”。今年,內蒙古建成高標準農田940萬畝,累計達到6000萬畝以上,有效支撐糧食產量。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2160萬畝,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900萬畝以上,鹽堿地改造提升總面積達50.6萬畝。全區耕地質量持續提升,較上年提高0.05等。完成管灌改滴灌51萬畝,全區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達到4600萬畝,水肥一體化面積達到3097萬畝。探索河套灌區秋澆春匯新的科學灌溉模式,切實解決“澆白地”等農業用水過量問題。
育好“良種”。內蒙古聚焦玉米、大豆、馬鈴薯、向日葵、水稻、谷子、小麥、燕麥等開展育種聯合攻關,“蒙豆1137”入選國家主推品種名錄。建設9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新認定3個自治區級制種大縣,制種面積達到150萬畝以上,馬鈴薯、大豆、玉米制繁種面積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三、第四。連續兩年建設60個“看禾選種”平臺,打造7個自治區級展示示范平臺。今年審定通過主要農作物品種146個,遴選推介適宜不同生態區域的主導品種60個,全區良種覆蓋率98%以上。
推好“良技”。今年,全區統籌資金21億元,特別是爭取到國家玉米大豆單產提升工程項目,體量和資金量均居全國第一。在79個旗縣建成10922個百畝田、3213個千畝方和349個萬畝片,單產提升示范區達到1040萬畝,同比增加496萬畝。同時,建成40個玉米大豆單產提升“九個有”綜合園區,拉動全區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由321.9萬畝達到1396萬畝,帶動噸糧田面積由764萬畝增加到855萬畝。6類作物創大面積示范區最高單產。在玉米、大豆、小麥、馬鈴薯、油菜、設施農業和高效節水等7個種植業領域引進國家級院士或專家團隊。“蒙科聚”平臺發布28項科技成果,建設102個科技小院,首創“科技110”服務模式。
配好“良機”。用好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重點補貼高性能播種機4002臺、糧食作物收獲機械3868臺安排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資金,“以舊換新”已報廢農機4968臺套。引導農戶購置高性能播種機、北斗導航系統、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等高效減損機械,農牧領域新增單北斗設備1383臺套(架),實現從零到多,當前全區高性能播種機保有8.6萬臺、推廣應用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3.2萬余臺,完成精準播種面積超3100萬畝。推廣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約8992臺、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保有量1654臺、在用烘干機數量超1082臺,預計全年機收減損糧食8億斤左右。農作物機械化率達到9成,超國家平均水平。
用好“良制”。今年,內蒙古落實國家惠農補貼資金181.6億元用于糧食生產,投入310.5億元,實施高標準農田、玉米大豆單產提升工程、綠色高產高效等重點項目。同時,財政部門投入27.64億元資金專項用于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保費補貼,覆蓋至92個種糧旗縣。全年推行“統種(養)共富”模式的嘎查村達201個,出臺社會化服務地方標準10個,全年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3500萬畝,較去年增加700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