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打造優質優價的生態大米,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敏)10月15日,在第44個世界糧食日前夕,涼山彝族自治州螺髻山上的麻栗鎮光輝村開啟“糧安天下•共創彝鄉綠色生態大米品牌”為主題的水稻豐收觀摩暨德昌縣糧經復合產業園區生態大米品鑒活動。2023年,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團隊在德昌縣創造了雜交水稻單產的世界紀錄,而此次活動標志著該團隊從追求單位產量向追求單位產值轉變的種稻致富理念,通過打造優質優價的生態大米,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這片海拔1700米的綠色生態大米種植基地生態環境優越,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糖分等物質的積累和沉淀;加上山泉水灌溉滋養,使得這里生產出的生態大米品質上乘。”驗收專家組成員、德昌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馬聯祥捻起一穗稻谷,結實率高、穗粒均勻。
除了生態環境優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專家匡應龍介紹,項目基地嚴格遵循綠色生態大米的生產方式。“我們通過化肥替代、生態隔離、天敵涵養、生態控草等綠色防控措施,確保了大米的天然、健康與美味。”而首次試驗種植的是適宜高海拔種植的粳稻品種“螺髻香2號”。“最新選育的‘螺髻香2號’在品種與生態環境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其綿軟、香甜的口感。”匡應龍說。
隨著收割機的轟鳴,稻穗被源源不斷地收入倉中,“螺髻香2號”的測產結果也揭曉了:“畝產566.05公斤!”馬聯祥說,對于這片歷來以種植烤煙為主的高山旱地而言,改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首年便能取得這個成績實屬不易。
麻栗鎮黨委副書記吳少超感慨:“以前這里是土地貧瘠、石頭遍布的低產田,如今通過旱改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農業生產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水稻種植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入,使農民不僅成了產業工人,實現了多元收益,還為我們光輝村鞏固脫貧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撐。”
“雖然‘螺髻香2號’的產量不算最高,但品質上乘。通過優質優價,實現種稻從單位產量到產值的提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務副主任彭甦介紹,生態大米的預期售價可達每斤5到10元,意味著,每畝水稻的產值將從1500元至1600元提高到3000元至6000元。他表示,接下來,團隊將繼續深耕種稻致富的新模式,推動種糧產業向高端綠色優質化方向邁進,實現每畝“千斤糧、兩萬元”的豐收盛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