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潼南區桂林街道八角村,500畝綠豆新品種“潼南油綠”迎來豐收,平均畝產超過240斤,較傳統品種實現增產20%。
綠豆屬于雜糧作物,在重慶種植面積超過30萬畝,主要集中在溫光資源較好的渝西地區。
潼南一直有種植綠豆的習慣,且多采用與紅薯間種的模式,從播種到收獲僅需70余天,生長周期短,效益較為可觀。同時,綠豆還可與玉米間作,與小麥、油菜等小春作物輪作,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目前,品種是制約其潛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重慶在實際生產中,仍以傳統的老綠豆品種為主。
“老品種經過多年種植,逐漸退化,畝產只有七八十公斤,產量較低。”國家現代農業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站長、市農科院研究員張繼君說,此外,老品種還有熟期不集中、易裂莢等缺點,不能滿足當下機械化的需要。
因此,近年來,重慶著力選育成熟度集中、不易裂莢的綠豆品種。“潼南油綠”就是在國家現代農業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幫助下,由市農科院聯合潼南區農業科技推廣中心,收集潼南綠豆地方資源后提純復壯,經系統選育而成的新品種,其特點是成熟度集中,不易裂莢、籽粒明亮、飽滿,非常適宜機械化收獲。
去年,該品種通過市級鑒定,成為重慶第一個帶有地理標簽的綠豆品種。今年在八角村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種植,平均畝產超240斤,比本地常規品種增產20%左右。按目前每斤5—7元的價格計算,“潼南油綠”畝產值接近1500元。
張繼君說,接下來,將依托大面積示范,大力推廣高產、易機械化綠豆新品種在生產中的應用。與此同時,利用“潼南油綠”進一步開展雜交實驗,爭取選育出更多優質綠豆品種服務綠豆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