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農作物轉化體性狀展示試驗現場觀摩活動(吉林)舉行
支撐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
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夢瑩)近日,由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第二屆農作物轉化體性狀展示試驗現場觀摩活動在吉林省公主嶺市舉行。在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的指導下,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聯合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在農業農村部長春生物育種科研試驗基地對38個玉米、大豆轉化體進行了田間展示試驗,來自全國72家單位的195位代表現場觀摩了試驗成果。
此次活動旨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的決策部署,搭建轉化體性狀研發單位與育種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所長李飛武介紹,今年是吉林第二次承辦觀摩活動,通過廣泛調研、精心策劃,在參試品種、試驗設置、展示內容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進優化,參試單位和轉化體數量相比去年都有了顯著提升。
本次活動延續了第一屆活動中農作物抗蟲性狀展示、除草劑耐受性狀展示,并在此基礎上新增了農藝性狀展示。記者看到,在抗蟲性狀展示試驗中,人工接種亞洲玉米螟、黏蟲、棉鈴蟲等主要靶標害蟲后,轉基因抗蟲玉米幾乎完好無損,而常規對照品種的葉片上蟲孔密布,果穗受損嚴重,二者形成鮮明對比;在除草劑耐受性展示試驗中,轉基因玉米、大豆噴施4倍劑量的目標除草劑仍然長勢良好,田間幾乎沒有雜草發生,而常規作物噴施目標除草劑后均已枯萎死亡,“耐除草劑性狀+目標除草劑”提供了更為輕簡高效的雜草防控措施;在農藝性狀展示試驗中,能夠直觀地看到轉化體材料在生產種植過程中植株的生長表現、抗病性表現。此外,觀摩活動中涌現出一批具備新型性狀的轉化體,具有高油酸、花期調節等新性狀,進一步豐富了生物育種產品的種類,強化了育種創新技術。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首席科學家趙久然、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李香菊等專家應邀參會。專家們表示,生物育種在蟲口奪糧、減損增產、輕簡除草、節本增效等方面優勢明顯,要充分發揮生物育種創新優勢,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轉化體性狀展示活動為生物育種的研發成果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合作平臺,希望能持續做好、做大、做強,為推動生物育種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觀摩活動結束后還舉行了轉化體合作簽約儀式,共有6家性狀研發單位、41家種業企業現場簽訂了合作協議。北京糧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李子昂說:“近年來,我國轉化體性狀研發公司迎來快速發展期,生物育種產業將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道路上蓬勃發展。”優良的轉化體性狀加上優秀的品種才會受到市場廣泛認可,作為民營種子企業的代表,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副總裁蔡福立說:“我們將與轉化體性狀研發單位進一步加強合作,不斷提高育種創新能力、種子生產經營能力和管理服務能力,生產出更好的種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轉化體田間觀摩活動已初步形成了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下一步,將進一步發揮性狀展示作用,擴大影響力和規模,辦成產業急需的、大家歡迎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