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癥狀:果實發病,初期在果面上產生褐色小圓斑,稍凹陷,后擴大,呈暗紫色,病斑邊緣呈水漬狀,干燥情況下常出現裂紋,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分泌出黃白色黏物。
發生規律:一般于5月開始發病,7-8月為發病盛期。氣溫在19℃-28℃,相對濕度為70%-90%,利于發病,雨水頻繁或多霧,發病重;大暴雨多時,因菌液多被沖刷到地面,不利于發病。樹勢強發病輕,樹勢弱發病早且重。早熟品種發病輕,晚熟品種發病重。
防治方法:加強果園綜合管理,增施有機肥,提高樹體抗病力。
土壤黏重和地下水位高的果園,要注意改良土壤和排水;選栽抗病品種,進行合理整形修剪,使之通風透光。剪除病枝,刮除枝干上病斑并用25-30波美度石硫合劑涂抹傷口,減少初侵染源。清除菌源。結合夏季修剪,及時剪除病枝,清掃病枝落葉,集中燒毀。噴藥保護。發芽前噴灑石硫合劑或1︰1︰100波爾多液,發芽后噴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或硫酸鏈霉素3000倍液,半月噴1次,連噴2-3次。也可采用代森銨、新植霉素、福美雙等在常規使用濃度下噴灑,果實生長期適當增加藥劑防治次數。 (趙淑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