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農村部聯合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公布5個依法打擊以“訂單農業”為名設騙局坑農典型案例,其中包括“高價回收”合同詐騙、銷售劣質肥料、銷售偽劣種子等違法犯罪行為,引發關注。
三部門聯手嚴打“訂單農業”騙局,彰顯了對維護農民權益的重視,取得的顯著效果值得肯定。但要看到,由于“訂單農業”騙局花樣不斷翻新,違法手段較為隱蔽,這類騙局在一些地方和領域仍有滋生空間,對農民權益仍有威脅。因此,除了及時發現并嚴厲打擊犯罪分子之外,也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向前一步”深入宣傳“高價回收”合同詐騙等典型騙術花樣,讓這類騙局從根本上失去滋生犯罪的溫床,防患于未然。
各級相關部門要積極聯動村組人員,強化識別騙術、防范騙局的宣傳意識,對進村入戶的科普宣傳工作加大重視。在宣傳過程中,可以通過入戶宣傳、田間地頭上課等實地走訪方式,聯合鄉村大喇叭播報、張貼警示標語、在村組微信群發消息等宣傳手段,將防騙知識切實宣傳到一家一戶。在宣傳內容上,可以用好有關部門發布的典型案例,對其中的詐騙手法用通俗的語言講解給農民群眾,讓防騙意識入腦入心。也要提醒農民,在遇到類似情況時要主動提供線索給村干部,避免其他人受騙。
其實,犯罪分子在編造“訂單農業”騙局時屢屢得逞,也是因為抓住了部分農民群眾急于解決問題的需求,讓農民放松警惕后上當受騙。因此,除了做好防騙宣傳外,還要看到農民群眾在參與“訂單農業”乃至其他農業生產活動時的需求,暢通為農民答疑解惑的專業渠道,避免不法分子鉆空子。在這方面,此前有過許多行之有效的好經驗,比如相關部門曾公布過熱線電話,農民可以對農業生產、農產品產銷對接等問題主動尋求幫助,各地也有類似舉措,幫助不少農民規避風險,安全投入農業生產活動。基層干部不妨將相關有用信息整理起來,讓農民知曉參與“訂單農業”等生產活動的正規咨詢或參與渠道,收獲專業的指導意見。要做到這些,還需要村干部對農民的農業生產需求多了解,對困擾農民的問題多做周全考慮,避免他們陷入騙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