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飯碗裝中國糧”。優秀的品種需要優秀的種子生產技術,形成品種育的出來、種子生產的出來的良性循環。
目前,海寧市已進入“三夏”生產的關鍵時機。走進海寧市黃灣秈粳雜交水稻良種繁育基地,新購置乘坐式4行插秧機和2行插秧機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父本二期機插作業中。據了解,該基地通過運用缽苗移栽技術,改變傳統的父本移栽方式,實現水稻機械化制種,從而提高了制種基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在面臨高溫、臺風等自然因素的時候,有助于減少自然災害對秈粳雜交水稻制種的影響,提高種子保供能力,確保用種安全。
“機械化的全程應用可以大大減少人工的投入,畝降低生產成本200元,人工成本節本30%左右,可提高30%制種產量,畝增效益1000元以上。”基地負責人黃益鋒表示。目前,海寧千畝秈粳雜交水稻父本二期機插作業已全部完成。
借著農業“雙強”項目建設的東風,基地陸續購置大疆無人植保機2臺,趕粉用小型拖拉機10臺,可移動式種子精選機2臺,缽體育苗盤1萬盤,并改造千畝制種基地建立寬2米左右的田埂道路。通過全程機械化生產,海寧市黃灣秈粳雜交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在種業振興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機械化生產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還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了秈粳雜交水稻種子的供應安全。同時加快了海寧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步伐,也為實現‘中國飯碗裝中國糧’的宏偉目標貢獻了力量。”海寧市農業機械技術服務站站長黃俊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