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縣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
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是青海的“東大門”,也是全省重要的糧食、油料和蔬菜主產區。初夏時節,綠意正濃,走在民和縣田間地頭,一個月前種下的大豆和玉米舒展著翠綠的枝葉,兩種作物相間種植,錯落有致,玉米旁株株大豆長勢正旺。
“2024年我省承擔部級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5萬畝任務,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于民和縣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利于農作物生長的優勢,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在該縣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項目的實施有效推動大豆玉米兼容、協調發展,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使農民增收的目標。”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劉得國介紹,目前該省已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高效益的優質高產套種模式,并在全省適宜區域進行示范推廣。
做足“早”文章 多方齊統籌
今年,民和占全種植專業合作社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規模達到了300畝,比去年多出200畝,種植積極性的提高源于實實在在的收益。
“去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供種子,我們試種了100畝,雖然遭遇了干旱天氣,但總的效益比單種玉米還是好得多。單種玉米每畝收了1.2噸青儲飼料,套種大豆后一畝地收了1.3噸青儲飼料,還多收了50公斤大豆。”占全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冶占全說。
“目前來看,兩種作物的葉片長勢非常好,如果后期雨水好的話一定是個豐收年!”蹲在地頭上,冶占全告訴記者,“今年開春時就收到了縣上給我們免費發放的種子、地膜、肥料等農資,每畝地自己投入125元左右,大部分是政府幫我們承擔,這給我們吃了‘定心丸’。”
“根據全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目標,今年1月初,我們按照各鄉鎮的光熱條件及其地理特點,因地制宜分解任務面積,各鄉鎮及時落實好種植地塊和種植主體,全縣落實千畝片區8個、百畝片區40個。”據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鄧鋒震介紹,該縣在種植前期還及時儲備這一模式種植所需的各類物資。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一種“一季雙收”的種植模式,在傳統間作、套種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為了讓種植戶盡快接受并掌握種植技術要點,開春以來,省、市、縣農技推廣部門先后選派20多名骨干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現場解答、發放資料等方式開展技術服務,在農業生產一線“面對面、手把手”宣傳政策、講解技術,全面提高對廣大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戶的技術普及率。
建好試驗田 推廣新技術
種莊稼的“老把式”都知道,大豆和玉米的“愛好”不同,如何讓兩種管理模式截然不同的農作物套種并實現豐產,很多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雖然這幾年很多地方都在推廣這種套種模式,并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技術,但每個地區的地理地形、生態環境不一樣,套種模式也會有所不同。”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王春蘭介紹,為了找到最適合本地的套種模式,該縣從模式選擇到播種方式、適宜密度以及合理施肥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和試驗示范,示范面積從2022年的1200畝,推廣到目前的5萬畝。
記者在民和縣古鄯鎮七里村的旱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試驗田里看到,單種玉米、單種大豆、2行大豆2行玉米、2行大豆4行玉米、2行大豆6行玉米等多種組合形式的種植模式在這里進行試驗示范。
“在總結2022年復合種植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選用了‘2+2’和‘3+2’模式,也就是2行大豆加2行玉米、3行大豆加2行玉米的套種模式在全縣進行主推。”王春蘭說,今年在施肥方式、播種除草技術、農機推廣應用等方面也進行了探索,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相比去年更加科學規范。
“綜合考慮部分地區的生態類型和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我省聯合專家組在適宜大豆玉米品種、優質高效種植模式、高質量聯合播種機、高效除草等方面,探索試驗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和裝備,加強了帶狀復合種植全環節全過程技術成熟化、示范推廣和轉化應用。”青海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白惠義介紹,同時,不斷探索農機農藝集合生產模式,通過農業機械化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的多種形式結合,最大限度實現技術輕簡化,促進山地農業機械化,降低人工成本,發揮土地潛力,實現節本增效。
玉米不減產 多收一季豆
入夏后,放苗忙。日前,在古鄯鎮夏家河村的大豆玉米套種田里,十幾名婦女正在田間放苗。一個月前種下的大豆、玉米現在都到了出苗期,現在正是放苗的關鍵階段。
民和常豐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海清指著眼前的60多畝地說:“我們這片土地是縣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示范區,春播關鍵時期,技術人員經常來提供技術指導,隨時解決種植中所遇到的問題,現在這玉米和大豆長勢都不錯。”
“去年在農業農村部門的精心指導下,我們第一次嘗試這種新的種植模式,起初大家心里都在打鼓,豐收后一算賬,這種模式果然好!于是今年種植規模擴大到了300多畝。”李海清向記者介紹,“單種玉米,除去各項開支,一畝地收入400元左右;套種大豆后,玉米在不減產的情況下,還能多收一季大豆,一畝地增收200多元。”
一畝田里“擠”進兩種作物,怎樣保證產量不減少?王春蘭說:“在玉米株數不變的情況下,邊行優勢帶來更好的通風透光性,這是玉米不減產的關鍵所在。玉米和大豆距離不小于60厘米,玉米的高度大概在2.6米,這樣,不僅大豆的透光透氣問題解決了,玉米植株本身的透氣性也增強了,在玉米株數不減的情況下,增加了大豆的播種量,兩種作物成了雙贏的‘好鄰居’。”
民和縣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示范推廣,利用兩種作物生長上的邊行效應,在固氮與養地的同時,增加作物種植密度,優化作物生長環境,促進大豆玉米協同生長,實現玉米穩產、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一地兩收提高了土地產出率,為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也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青海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