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己的種子不暢銷,商販決定借熱銷種子“外衣”對外銷售。近日,經吉林省公主嶺市檢察院提起公訴,羅某、田某等人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偽造公司印章罪一案公開宣判,四年至七個月不等,各并處罰金。
在長春玉米主產地公主嶺,每到春耕時節,農民都會采購優質的玉米種子,期待一年能有好收成。近年來,市場上某知名品牌種子極受農戶歡迎,對此,自家種子銷售不暢的羅某打起了歪主意。
2022年底,羅某找到王某,向其提出進購普通玉米種子,用于灌裝以某知名品牌種子商標為外包裝的玉米種子。王某為牟利將3萬斤普通玉米種子賣給羅某。隨后,羅某找到宋某、范某等偽造某知名品牌種子的注冊商標標識、模仿該種子的包裝袋平面設計圖,并聯系制作印刷模具用來生產假包裝袋15萬個。其中,田某、張某明知羅某無任何授權手續,仍為其提供種子的篩選、灌裝等幫助。為騙取農民信任,羅某又找到史某,為其私刻某知名品牌種子公司公章,蓋在銷售票據上。
齊某、李某等人在經銷商微信群內獲知羅某處有某知名品牌種子后,雖經現場查驗發現是假種子,但為了謀取利益仍在羅某處購買了7000余袋進行銷售。2023年1月,步某從羅某處購買125袋假種子進行銷售,嘗到了甜頭,又向羅某訂購了1萬袋。看到市場前景一片“光明”,羅某又在王某處購置了普通玉米種子,并再次找到田某等人進行篩選、灌裝等。
2023年6月,當地公安機關接到報警,稱市場上有人拿其他品牌的玉米種子冒充某知名品牌種子銷售,公主嶺市檢察院受邀依法介入偵查。檢察官經全面梳理相關證據,引導公安機關對扣押的涉案玉米種子是否符合國家標準等進行鑒定。鑒定結果顯示,涉案玉米種子的凈度、發芽率、純度、水分等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值,是合格產品。
該案承辦檢察官介紹,羅某等人的行為侵犯了某知名品牌種子公司的知識產權,應依法提起公訴。為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該院在案件辦理過程中,主動聯系并全面征求被侵權公司意見。經該院主持調解,除羅某外的11名被告人均對被侵權公司予以賠償,雙方達成刑事諒解。
“針對農資安全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和監管漏洞,我院聯合公主嶺市公安局、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建立打擊農資領域知識產權犯罪行刑銜接機制。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通過綜合履職嚴厲打擊種業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犯罪,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公主嶺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楊建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