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轉基因產業博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5-26  來源:農財網種業寶典  作者:張植宏  瀏覽次數:979
 
 

東北某地合作社在今年初囤積未售的玉米籽粒。
 
      隨著轉基因糧食產業化不斷推進,品種和技術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成為種子企業做大做強的兩大關卡。
 
      產業化放開后,部分種企的轉基因種子銷售不如預期。但市場競爭的大幕已經拉開,圍繞轉基因的較量,明里暗里都已更加激烈。
 
      01

      種植戶的接受程度不一
 
      2024年轉基因玉米種子銷售季,卻遭遇了購種低潮期。
 
      內蒙古通遼的農資經銷商張明(化名)從去年底就對轉基因種子推廣充滿期待,但種子到貨偏慢,走貨也明顯慢于往年,直至今年春播結束,銷量都難言理想。“不是轉基因不好,而是糧價偏低,影響了玉米種植的整體積極性。”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今年初,記者在東北走訪發現,大田玉米的收購價跌破1元/斤,并持續處于低位,土地流轉價格也在波動。不少農戶囤著糧食觀望行情。糧沒賣出,新一季的種子也未購入。
 
      作為“新鮮事物”,一部分農戶在接受轉基因上需要一定時間。“轉基因的優勢在病蟲害重發時才能凸顯,價格又比常規種子高,向農戶推廣存在一定難度。”一位種企負責人表示。
 
      通遼某農業公司常年種有2萬畝左右的大田玉米,該公司負責人說,知道轉基因玉米是大勢所趨,但目前可供選擇的品種相對有限,今年仍會選種非轉基因品種。河北廊坊的一位種植大戶同樣持觀望態度,“還是以穩為主,今年先試種幾畝,明年再說。”
 
      位于吉林公主嶺市的鐵北種子銷售一條街,是東北地區主要的種子集散地,多達上百家的種子企業和經銷商在此開設門店。記者年初在這里走訪,每當提及轉基因,多數人往往語帶保留,對相關產業化政策了解有限。
 
      當然,也有種植戶對轉基因十分認可。河北魏縣種植大戶李西林,在未進行任何試種的情況下,便計劃在今年種上1000多畝的轉基因玉米。作為當地出了名的種糧高手,他曾創造百畝玉米連片畝產超1000公斤的成績。今年以來,已有多家種企主動聯系他開展品種示范。
 
      另外,有部分轉基因品種在一些地區銷售火爆。這些品種在當地原本就有很大銷量,變成轉基因后自然更受歡迎。
 
      隆平高科在2023年轉基因產業化試點示范114萬畝,示范面積全國第一。該企業曾在4月28日表示,玉米種子“裕豐303”推廣面積超過鄭單958,成為全國第一。作為主打品種,“裕豐303”近年來穩居全國玉米推廣面積前三。目前,相對應的轉基因品種“裕豐303D”“裕豐303R”已通過審定并在多地暢銷。
 
      至于轉基因種子的價格,往往可比普通種子高出50%以上,不同企業、不同品種間的差距很大。在通遼,以5000粒裝(約一畝地的用種量)為例,有的品種每包突破100元,較相對應常規種貴了2-3倍。也有的只高出10-20元,甚至低于一些常規品種。
 
      “種子價格取決于每個企業的營銷策略,有的想從一開始就抬高價格,也有的想靠低價先搶占市場。”“本來就受歡迎的品種,變成轉基因后會更受歡迎,漲價的底氣更足,漲幅也會更大。”業內人士分析。
 
 
淡季時的鐵北種子銷售一條街,今年年初,轉基因種子大多還未到貨。
 
      02

      既競爭又合作成為主流
 
      有分析認為,轉基因產業化后,我國玉米種業市值有望從300億元大幅增至450億元,大豆種業市值也將從75億元增至100億元。參照國際經驗,我國轉基因玉米的市場滲透率有望在5-6年內達到80%-90%,以全國年種植面積6.5億畝計,有望達5億畝左右。
 
      作為全國第一大作物,轉基因玉米種子市場這個“大蛋糕”,該如何瓜分?
 
      河南技豐種業集團董事長李繼軍認為,轉基因推廣應確保農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其他各方也要有所收獲,形成正向循環,推動更多資源投入研發。
 
      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玉平介紹,轉基因產業化后,產業收益將在生產端、流通端和市場端按一定比例進行分享,具體比例遵循市場化原則。
 
      種植轉基因作物帶來的增收大約為200 元/畝,增收部分的分成比例以10%計算,則轉基因種子的溢價為20元/畝,由性狀公司、種子企業、渠道商三方共享,分配比例大致為各占三分之一,有的性狀公司可分得40%以上。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性狀公司分得的效益相對偏高。“等性狀公司的數量超過20家,國有科研單位和大學更多地參與競爭后,分配應該會更加合理。”另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參照國際經驗,未來國內的性狀公司將進入淘汰階段,最終僅剩下幾家主導市場。
 
      統計農業農村部2019年至今發布的批準清單可知,截至目前,我國共有20個轉基因玉米轉化體、7個轉基因大豆轉化體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包括:抗蟲耐除草劑玉米12個,耐除草劑玉米6個,抗蟲玉米2個;抗蟲耐除草劑大豆1個、耐除草劑大豆5個、抗蟲大豆1個。
 
      擁有轉化體數量較多的均為企業:大北農、杭州瑞豐各6個,新安化工4個,中國種子集團3個。2024年5月8日發布的最新批準清單中,奧瑞金種業首次獲得一個抗蟲耐除草劑玉米的安全證書。
 
 
      有了性狀產品并不意味著占領市場。對于只擁有性狀產品的純生物技術公司來說,轉基因的推廣成果如何,取決于和其他種子企業的合作。
 
      在已通過國審的兩批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中,包括了64個轉基因玉米、17個轉基因大豆。從這份品種名單可以看出,目前行業間的合作呈現相對開放的態勢。例如中國種子集團的品種,有的用了自家轉化體,也有的用了大北農轉化體。隆平高科及其子公司同樣如此。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的代表品種“京科968”,則相繼使用了大北農、瑞豐生物的轉化體。
 
      此外,多家種子企業由于沒有自主轉化體,分別與不同性狀公司(單位)合作并推出了多個轉基因品種。這些品種的轉化體來源數量較多的有大北農、瑞豐生物、中國農科院等。
 
      “轉基因放開后,既競爭又合作成為主流。”李繼軍表示,種業將進入抱團發展、全面競爭的時代,種子企業、性狀公司、經銷商以及農藥、化肥等配套行業之間將進入全新的競合關系,進一步推進中國種業產業升級。
 
 
      03

      行業大整合無法回避
 
      種子企業想推廣銷售轉基因種子,前提之一是獲得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G證。目前,我國已向26家企業發放轉基因玉米或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
 
      其中,中國種子集團同時能銷售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大北農旗下豐度高科、生物技術公司能銷售多個轉基因大豆,豐度高科能銷售多個轉基因玉米。隆平高科及旗下多家子公司能銷售多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其他種子企業目前能夠銷售的轉基因品種大多在1-2個。
 
 
26家獲轉基因玉米或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名單。
 
      查詢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截至2024年5月25日,獲得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A證,有效區域為全國的企業共有149家。其中,生產經營范圍包括玉米的有79家,生產經營范圍包括大豆的有5家。所謂A證,即生產經營相結合、有效區域為全國的育繁推一體化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
 
      “這是轉基因產業化競爭的核心力量。”李繼軍介紹,目前轉基因品種審定由農業農村部統一安排試驗,尚未放開省級審定、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等審定渠道。轉基因品種參試、審定名額有限,主要向A證企業傾斜,其他企業相對較少。
 
      轉基因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毫無疑問,擁有轉化體安全證書,又擁有傳統優勢品種的企業,將在產業化競爭中擁有更大優勢。如大北農、中國種子集團、控股了瑞豐生物的隆平高科。
 
      大北農作為國內首家同時擁有轉基因玉米、大豆安全證書的種企,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有分析認為,其性狀在頭兩批轉基因玉米審定號中的數量占比分別約59%和56%,或可憑借其性狀環節的龍頭優勢獲取專利授權使用費用、同時借助其子公司切入轉基因玉米品種銷售環節。
 
      隆平高科在最近一次與投資者的互動交流中則指出,“目前還依賴于使用其他公司的轉基因技術并支付相應費用,在底層技術和資本積累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幾乎所有行業的發展史,都是兼并重組史。多位業內人士均認為,轉基因產業化后,我國種業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美國自1996年放開轉基因后,80%的種子企業在隨后五年內消失,80%的品種也逐步退出市場。
 
      不同于美洲等地,我國的區域氣候多樣,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種子企業。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我國種企數量大約在7000多家,在未來五年時間內降至3000家左右,或是一個好的方向。理想情況下,玉米種企將由1700多家降至500家,在全國6億畝玉米種植面積中,30家頭部玉米種企占據50%的市場份額,剩下50%由其余400多家種企分享。
 
      “轉基因產業化將推動中國種子企業的大整合,這是無法回避的必由之路。”李繼軍認為。
 
 
某種子經銷門店里的玉米苗。
 
      04

      企業如何應對?
 
      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各種類型的種子企業如何因應?
 
      李繼軍預測,在未來,頭部種業企業的市場份額將逐步擴大,小微企業將逐步退出市場。中型企業則要找準出路,或兼并重組進入頭部企業,或發展成頭部企業,或轉換賽道,投入水稻小麥等口糧作物市場。
 
      縱觀目前表現較好的轉基因玉米品種,真正在歐美被利用的為數不多。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購買大公司的抗性基因使用權,提前將抗性基因回交轉育到骨干親本,從而搶占先機和市場。
 
      呂玉平建議,種子企業可以通過與性狀公司的深度綁定,例如股權合作,可以實現性狀+種業的合作。“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這一方式,從而實現整個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他同時指出,要擁抱資本,依靠資本做大做強,也要警惕資本,謹慎簽署對賭協議,認清回購、領售權、優先清算等條款的本質。
 
      在國際布局上,多家國內種企取得進展。大北農推進“技出糧進”戰略,多個大豆、玉米性狀產品的推廣在阿根廷、巴西、美國、歐盟等地有所突破。隆平高科在去年與隆平發展完成整合,后者在巴西擁有南美最先進的生物育種實驗室,目前在巴西玉米種業市場位居前三。
 
      外資種企普遍希望加入國內轉基因市場競爭。國際農化巨頭拜耳公司與中國種子集團合資成立的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經營傳統雜交玉米種子的中外合資種企。該公司總經理陳寔早前在接受南方農村報 農財寶典記者專訪時表示,公司和相關主管部門積極溝通,期待盡快參與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
 
      記者早前從一場公開活動上了解到,我國目前已允許國內研發性狀,與國外常規品種的結合,生物育種產業化在對外開放上邁出了第一步。未來開放力度或更大,因為只有參與國際競爭,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自強。
 
      轉基因產業化后,將在品種審定、追溯管理、質量控制、技術服務、抗性治理、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帶來持續影響,政府監管也將加強。作為市場主體,種企應如何應對?
 
      科技創新永遠是生物育種產業化的靈魂。轉基因產業化時代,種企唯有立足生物技術制高點,加快創新,不斷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基因、新產品,改變“原創少、改造多”的現狀,方能最強做大。
 
      質量控制對轉基因產品的可持續推廣至關重要。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易紅梅早前曾在《中國種業》期刊發文指出,“轉基因試制種以及產業化推廣遠比想象中的復雜,從轉基因品種培育到性狀穩定,以及轉基因種子生產加工、市場銷售及流通使用等各個環節均需要嚴格的質量把控及監管。”
 
      當然,種業市場競爭終將回歸常態,回到底盤品種、核心技術、營銷能力的比拼。有業內專家就表示,希望轉基因性狀能夠早日成為行業“標配”,成為玉米、大豆品種培育的常規一環。
 
      編后
 
      轉基因產業化浪潮奔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是我國追趕世界科技前沿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即日起,南方農村報、農財寶典推出生物育種產業化系列報道,圍繞轉基因、基因編輯產業發展,聚焦行業生態、品種競爭、抗性治理、玉米制種等主題,呈現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的最新風貌。敬請垂注!
 

      記者丨張植宏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