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華北春季甘藍收獲時節,5月9日,由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指導,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聯合舉辦的甘藍種收機械化技術交流研討會在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舉行。
會議以“甘藍種收環節機械化補短板”為主題,包括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發的國產遙控自走式雙行聯合收獲機在內的12家農機企業的30多臺套機具,現場進行了甘藍生產耕整地、移栽、植保、收獲、轉運等環節全程機械化作業演示,技術人員同時進行了技術講解和國產甘藍收獲機田間試驗驗證與鑒定檢測技術交流。
甘藍,俗稱“洋白菜”,在我國不同地域春夏秋冬四季都可種植,耐儲藏,營養價值豐富,食用方式多樣,深受老百姓喜愛,種植面積達到1400萬畝。近年來,北京、江蘇、湖北、寧夏等地陸續總結提煉發布了適合當地農藝要求的甘藍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與典型案例。甘藍作為我國大宗蔬菜品種,率先實現機械化具有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據介紹,我國蔬菜品種多樣、栽培方式各異、種植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實現機械化難度大。我國蔬菜生產綜合機械化約為42%,遠低于糧食作物,其中蔬菜機種率不足30%,機收率不足20%,蔬菜機械化種植和收獲是兩大短板。蔬菜生產亟需補上機械化短板,按照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推動蔬菜機械裝備向高端、智能、綠色方向發展,省工節本、增產增效。
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農機推廣技術人員、種植大戶代表和相關企業代表等參會交流,與會人員聚焦甘藍生產機械化短板和瓶頸,分析提出以甘藍為代表的蔬菜機械化發展思路與措施,推動課題樣機熟化與產業化應用。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國各地農機鑒定推廣機構、科研院校、生產企業要進一步加強合作,產學研推深度融合,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耕種管收全程化推進。按照區域品種單一化、種植面積規模化、栽培管理適機化的理念,推進農機農藝、設施農田和良種良法協同發展,耕種管收一體化推進。二是產研推用一體化融合。針對蔬菜種植規模小、機具要求精致,通過培育打造一批區域特色產業化示范基地和應用場景,加快蔬菜機械化精量播種、蔬菜機械化全自動移栽、葉類果類根莖類蔬菜機械化收獲等關鍵環節裝備研發生產、示范應用、熟化完善、推廣驗證,實現產研推用一體化融合,補齊短板。三是新質生產力示范帶動。按照“以收定種、機藝融合、全程機械化”的思路,推進蔬菜生產耕種精細化、水肥藥一體化和生產全程化,逐步實現蔬菜全程機械化生產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 “菜籃子”穩產保供提供技術裝備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