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推動江蘇現代種業強省建設的路徑和政策研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4-12  來源:中國種業  作者:徐瑤 孫昕  瀏覽次數:975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江蘇作為農業大省,牢記“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殷切囑托,以“五強五前列”為目標,加快推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農業強省。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農業生產的前端產業,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有效供給的重要支柱,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農業要強,種業必須強,種業強省建設迫在眉睫。

      近年來,江蘇省科學謀劃、勇毅前行,在奮力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明顯成績,但是距離種業強省尚有差距,種業發展的體量、質量、效益、競爭力等均存在不足,不同作物種業發展明顯不平衡。圍繞優勢企業發展、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品種創新及產業開發等方面,江蘇省深入調研常規稻麥、“兩雜”作物、油料、蔬菜等不同作物種子企業及科研育種單位,通過分析不同作物種業發展情況,深入剖析種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初步研究提出建設江蘇種業強省的路徑,并對支持種業強省建設政策措施的制定提出有關建議。

      1

      江蘇種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全面貫徹國家種業方針政策,大力推動各項改革措施落地實施,銳意創新,扎實工作,全省現代種業發展勢頭良好,成效顯著。農作物良繁基地面積達到14.67萬hm²,基本實現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年生產加工能力達到9億kg,設施園藝工廠化育苗初具規模。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學研合作攻關機制初步建立,省級“揭榜掛帥”項目持續滾動實施,并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持續完善,全省建立國家和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47個,數量居全國前列。企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顯著提升,3家種業企業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銷售額億元以上農作物種業企業達11家,國家級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企業7家。監管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種子市場秩序根本性好轉,全省種子質量抽樣合格率穩定在99%左右,重大種子生產事故顯著減少,種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改善。隨著種業振興行動的深入推進,江蘇種業正在從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轉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1常規稻麥種業是江蘇種業舉足輕重的“巨頭砥柱”

      常規稻和小麥是江蘇省種植面積較大的2種農作物,年種植面積超400萬hm²,依托于省內市場形成的常規稻麥種業占江蘇種業市場份額最大,常規稻麥種子銷售額常年占全省種子銷售總額的75%以上,地位舉足輕重。常規稻麥品種創新與種子生產經營體系健全、發展水平較高,為推動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和保障糧食穩產保供發揮強大作用。

      江蘇常規稻種業是全國第二大常規稻種業集群,僅次于黑龍江,小麥種業與河北、安徽體量相當,僅次于河南、山東。江蘇常規稻麥品種創新能力突出,“南粳”“寧粳”“揚麥”“淮麥”等系列常規稻麥品種走在全國前列,其中以南粳9108為代表的半糯型優質食味粳稻品種及以揚麥33為代表的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種子生產能力較強,省內常規稻麥年繁種面積超過13.33萬hm²,繁種產量8.5億kg左右,4個生產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其中常規稻基地3個、小麥基地1個。企業生產經營能力較強,江蘇企業在全國常規稻、小麥種子銷售前10強中分別占了5位、2位,其中大華種業入圍小麥國家領軍陣型企業,大華種業與明天種業入圍小麥國家強優勢陣型企業。近年來受糧食生產積極政策影響,全省常規稻麥種子2019-2022年年銷售額年均增長11.66%,2022年常規稻麥種子銷售總額達52.48億元,占全省種子銷售總額80.60%。

      1.2“兩雜”作物種業是江蘇種業穩中有進的重要組成

      “兩雜”作物(雜交稻和雜交玉米)是中國種業的“黃金”產業,市場規模大、利潤高,是國內龍頭種業企業的必爭產業,但江蘇“兩雜”作物種業的體量不大,2019-2022年“兩雜”作物種子年均銷售總額7.27億元,占全省種子銷售總額13.34%。

      雜交稻種子年均銷售總額4億元左右,占全省銷售總額約8%。江蘇是全國重要的雜交稻制種基地,常年制種面積1.6萬hm²左右,約占全國制種總面積15%,鹽城大豐區、建湖縣、阜寧縣、金湖縣等4縣(區)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稻制種大縣。雜交玉米種子年均銷售總額約3億元,占全省銷售總額5%左右。近年來,隨著明天種業、瑞華種業等企業玉米商業化育種能力的提升,玉米品種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向省外市場拓展步伐加快,江蘇玉米種業產業顯著增長,2019-2022年均增長13.30%。鮮食玉米種業發展較快,“蘇字頭”甜糯玉米在長三角地區頗具影響力。

      1.3油料作物種業是江蘇種業蓄勢待發的儲備力量

      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是國家現階段的重點工作,但與大豆油料作物迫切發展需求相比,江蘇的油料作物種業有待提升。全省經營大豆、油菜種子企業分別有23家、28家,2019-2022年年均銷售總額0.39億元,僅占全省銷售總額的0.71%。受大豆擴產能積極政策影響,大豆種業市場復蘇,2022年銷售總額0.42億元,是2019年的2.47倍,2019-2022年年均增長36.76%。油菜種業發展較為緩慢,2019-2022年年均銷售額穩定在0.12億元左右。

      省內大豆科研育種頗具優勢,國家大豆改良中心、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院所的大豆育種研究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建立了農業農村部國家大豆改良中心種質庫和江蘇省特色大豆種質基因庫,保存約1.5萬份國內外大豆資源,居世界第3位,創制了一大批優異種質,為現代大豆產業發展發揮了支撐引領作用。

      1.4蔬菜種業是江蘇種業大有可為的新增長極

      蔬菜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江蘇優勢特色產業,依托長三角地區日益增長的旺盛需求與品種創新的持續深入,江蘇蔬菜種業發展勢頭良好,潛力巨大,是江蘇種業發展的新增長極。蔬菜種業2019-2022年年均銷售總額4.01億元,占全省銷售總額7.35%,與雜交玉米種業相當。

      江蘇蔬菜品種創新能力較強,育種體系健全,9家科研育種單位超過110名科研人員從事蔬菜育種工作,涉及品類豐富,包括番茄、辣椒、小白菜等大宗蔬菜的主要品類及大蒜、烏塌菜等特色優勢作物,在小白菜、辣椒、豇豆、甘藍等作物上尤為突出,自主選育的耐熱小白菜、薄皮辣椒在長三角區域市場占有率很高。徐州沛縣是全國最大的辣椒制種基地之一,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區域性蔬菜良種繁育基地,縣內敬安鎮獲批江蘇省辣椒科創特色小鎮。蔬菜種業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南京理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深度探索“互聯網+”種業,在京東、淘寶、拼多多等全平臺銷售蔬菜種子,打造“IDEAL”品牌蔬菜種子,主攻陽臺農業,半年內進入京東、淘寶種子類目口碑榜前三。

      2

      江蘇種業發展存在的弱項與短板

      近年來,江蘇種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標國內先進省份,對照種業強省建設的要求,還存在明顯的弱項與短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產業規模較小,亟待突破數量瓶頸

      江蘇種業產業規模不大。一方面,省內市場體量較小,耕地面積少,遠低于黑龍江、河南等農業大省,且主要作物常規稻麥的市場價值、商品化率均不高。據統計,2021年江蘇省7種主要農作物市值32.84億元(圖1),僅排全國第13位,不足黑龍江(排第1位)市值的一半。另一方面,“走出去”開拓省外、國際市場嚴重不足,80%以上的持證種子企業生產經營僅限于省內市場,龍頭企業中僅少數在省外設立子公司,但經營重心仍偏重于省內;少數主營雜交稻種子的企業嘗試探索東南亞種子市場,但規模和效益并不顯著。

      根據全國農作物種業統計,江蘇全省種子銷售總額明顯低于其他種業強省,2021年銷售總額58.80億元,占全國種子銷售總額比重為6.68%,僅排全國第7位,低于山東、河南等省,且與排名靠前省份差距較大,僅占山東(排第1位)銷售總額的56.88%。

      2.2龍頭企業競爭力不強,亟待改變主體弱勢

      種子企業是種業市場主體,企業強,種業才能強。近年來江蘇龍頭種子企業發展迅速,但是總體上來說,大而不強、有“高原”但缺“高峰”,缺乏有全國影響力的“航母型”領軍企業和“隱形冠軍型”企業,整體實力較弱、規模偏小,主營業務雷同,經營模式老舊,缺乏對技術創新的堅定追求及布局全國的膽識與眼光。與隆平高科、山東登海種業等國內龍頭種業企業相比,省內龍頭企業還存在以下突出短板:一是整體規模和資產規模偏小,遠低于隆平高科與登海種業,與隆平高科存在“數量級”差距。二是目標市場偏小,相比于隆平高科、登海種業完成“兩雜”種子優勢市場的整體布局,省內龍頭企業僅限于省內不大的常規稻麥種業市場。三是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缺乏核心競爭力,相比于隆平高科、登海種業已構建成熟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選育出晶兩優系列雜交稻、登海系列玉米等高市場占有率品種,省內龍頭企業的自主育種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發投入不高,自主選育的品種競爭力不強,在市場上無突出優勢,利潤水平不足5%,遠低于隆平高科、登海種業。

      2.3品種創新機制運行效率不高,亟待攻克創新難關

      江蘇品種創新仍以科研院校為主體,科研育種“兩張皮”現象明顯,“產、學、研”結合較為松散,與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育種資源配置不合理,育種技術較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創新效率不高,結構性失衡現象明顯。一是作物結構失衡,除傳統的常規稻麥和少部分蔬菜作物育種研發有一定優勢外,兩雜及高效作物領域品種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近3年,江蘇省級審定的品種中約60%的品種均為常規稻麥品種。二是品種結構失衡,隨著品種管理制度改革,審定品種數量大幅增加,但是品種質量提升有限,高產品種多、優質品種少,傳統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且在綠色抗病、優質專用、穩產廣適、宜機化等關鍵性狀上實質性突破較少,不能滿足生產需求。

      2.4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亟待夯實發展基礎

      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但目前江蘇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現代種業的發展需要。一方面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不足,保存的資源數量多,但是完成精準鑒定的資源較少,且大部分僅完成資源的表型鑒定,基因型鑒定不足,尤其缺乏對關鍵農藝性狀、抗性基因等優異種質的精準鑒定,鑒定設施不完善,缺少精準表型鑒定基地和規模化基因檢測平臺。另一方面種質資源的共享機制不健全,特別是種質資源保護公益性定位不明確,較大部分種質資源沒有公開信息,且部分核心種質僅保存在個別科研院校,難以建立起種質資源交換流動、共享開發的廣泛協作機制,尤其向企業流動困難,對商業化育種支撐嚴重不足。

      2.5融合發展不充分,亟待補齊質量短板

      江蘇種業對地域、資源、科教等產業優勢挖掘不深入,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多元服務和轉型升級動力不足,與工廠化集中育苗(秧)集成配套的農機農藝服務等增值業態發展不充分,以新品種開發為引領,帶動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未有效建立,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能力弱。江蘇“南粳”系列優質食味水稻品種在全國頗具影響力,但是品種優勢并沒有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蘇米品牌”已運營多年,始終沒有發展成為如“五常大米”一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長三角地區對優質蔬菜需求旺盛,市場潛力巨大,最有希望發展成為行業“隱形冠軍”,但是江蘇蔬菜種業未充分挖掘市場潛力,發展較為緩慢,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營銷模式落后,長三角種業市場被外省企業蠶食,“蘇菜”用“蘇種”比例不高。

      3

      種業強省建設的江蘇路徑

      建設種業強省,當家品種是載體,市場主體是核心,競爭能力是關鍵,支撐保障是基礎。要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首要目標,以助推農業提質增效、產業興旺為主攻方向,通過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激活要素、補齊短板,建設“當家品種強、市場主體強、競爭能力強、支撐保障強”的現代化種業強省(圖2),為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富有江蘇特點的農業強省貢獻種業力量。

      3.1當家品種強,品種創新要堅守“一個導向”

      品種創新要瞄準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這一鮮明導向,確保“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滿足穩產保供、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的緊迫需要。

      ?滿足穩產保供需要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品種創新的最首要任務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水稻、小麥品種在保持高產穩產基礎上,要充分挖掘廣適、多抗、綠色品種,玉米、大豆品種要在單產水平上求突破,注重良種良法配套,充分挖掘大田生產潛力,縮小與先進水平的差距。

      ?聚焦生產實際需要

      在高溫極寒、陰雨、干旱等極端天氣多發的當下,品種創新應以增強農業生產韌性為目標挺在前面。引導培育抗穗發芽、耐熱抗寒、節水抗旱、適宜鹽堿地種植的新品種,加快培育適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玉米品種,適宜帶狀復合種植的耐密大豆、矮稈玉米品種,滿足機械化生產及耐遲播早熟油菜等。

      ?突出產業發展需要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品種作為農業的源頭應聚焦產業發展的前瞻需求。培育食味品質和外觀品質俱佳的優良食味水稻和優質秈稻,強筋、弱筋小麥和高油、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助力優質糧油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突破蔬菜品種創新短板,開發利用地方特色作物品種資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落實生物育種產業化部署,加快研發更多基因編輯新品種并進行產業化開發。

      3.2市場主體強,企業壯大需積極兩輪同驅

      種子企業要做大做強,內生和外延同等重要。

      ?向內增強核心實力

      創新與經營是企業的一體兩翼,商業化研發體系、標準化生產體系、市場化營銷服務體系的聯結共進,是推動企業做大做強的不竭動力。對企業來說,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品種是企業的生命線,在穩固常規稻麥傳統優勢的基礎上,要積極拓展雜交玉米、雜交水稻業務,開辟蔬菜、雜糧等特色賽道,積蓄業務增長新動能。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和市場步伐,把握生物育種產業化時代新機遇。嚴格種子生產質量管控,探索種糧、種蔬一體化發展模式,融合產業鏈、延長服務鏈,乘上數字時代的東風、創新營銷形式。

      ?向外積極拓展發展空間

      在省內常規稻麥種子市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種業企業應拓寬戰略視野,確立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戰略目標,通過在省外設立子公司或研發營銷分支機構等方式,“南下北上”,探索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蔬菜等省外種子市場。規模經濟是破解企業“小而弱”困局的重要驅動力,企業要通過兼并、重組、聯合、入股等方式整合外部資源,積極爭取信貸支持,拓展融資渠道,提高融資能力,集聚壯大資本。

      3.3競爭能力強,產業壯大要出好三張底牌

      ?稻麥品種“優質牌”

      江蘇省優質食味水稻和專用小麥品種創新已有一定基礎,以“南粳系列”為代表的優質半糯粳稻品種年推廣面積超133.33萬hm²,同時江蘇也是全國弱筋小麥種植優勢產區。要深研“好品種+好糧食+好品牌”發展策略,精細整合育種、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圍繞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打造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江蘇優質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蔬菜種子“綠色牌”

      蔬菜種業利潤率遠高于大田作物,發展蔬菜種業是構建江蘇特色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壯大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有力抓手。針對露地種植、設施種植、加工等不同需求,加強優質多抗、豐產耐貯蔬菜新品種選育和蔬菜種子處理與檢測技術研究,支撐構建蘇北設施蔬菜和出口蔬菜、蘇中訂單蔬菜和滬銷蔬菜、蘇南都市圈精品蔬菜的蔬菜產業新格局。

      ?地方品種“特色牌”

      開展地方珍稀特色品種的保護收集,做好傳統老品種的提純復壯和良種擴繁,堅持“以保帶用、以用促保”,把種質資源開發利用與品牌培育相結合,培育一批地方農作物種質資源地理標志品牌,與產業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相結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充分發揮地方品種資源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打造更多“陽山水蜜桃”“白玉枇杷”“靖江香沙芋”類品牌。

      3.4支撐保障強,公共服務要建好四個平臺

      ?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

      江蘇省現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5.8萬份,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新收集入庫3446份,在資源寶庫中挖掘蘊藏其中的優異基因,更好地支撐品種創新,需建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構建科學完整保護陣列,實施資源精準鑒定和深度開發,完善資源共享和利益分配機制。

      ?育種聯合攻關平臺

      高水平建設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搭建包括科研院所、企業在內的全行業共享且具有國際水平、多學科協同創新的種業創新平臺,支持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共建高標準實驗室、育種研發中心,打造種業科技創新高地。

      ?優良繁制種基地

      在現有國家級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繁基地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布局全省制繁種基地,引導種子企業生產向環境適宜、交通便利、便于制種隔離和機械化作業的優勢區域集中。用好國家級制種大縣項目資金,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縣企共建集種子生產加工、科研選育、展示示范、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綜合平臺。

      ?南繁科研平臺

      提升南繁基地硬件設施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建成集科研育種攻關、科技交流培訓、技術成果示范、種子質量鑒定四大功能為一體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

      4

      政策和措施建議

      江蘇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卓越的農業生產條件和區位優勢、豐富的科教資源和良好的種業發展基礎,種業強省建設箭在弦上,需順勢而為,但當前種業發展中仍存在審定品種井噴而優秀品種不足、科研資源分布不均且突破育種進展慢、企業主體小而散且市場競爭力不足等痛點,也是建設種業強省急需打通的梗阻。破除阻礙種業創新的體制機制弊端,打造利于種業發展的良好軟環境,需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重點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考量。

      4.1破除體制機制壁壘,釋放種業創新活力

      從改革成果評價機制、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創新科企合作模式入手,引導技術、人才和資源良性流動。一是明確省級科研、教學單位的公益性研究性質,破除“唯品種論”怪圈,設立創新種質資源、育種應用技術及種子生產、檢測技術等研究成果的獎補項目,完善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成果評價機制、人才評定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二是優化創新資源分配,在堅持開展育種聯合攻關模式基礎上,在機構設置、項目投入、人才配備方面加強對“兩雜”、大豆及蔬菜等作物育種創新的支持力度,并完善相關法規和標準;三是從技術和人才兩方面建立更加有利于釋放企業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技術方面,根據種業企業研發能力可采用組建“育繁推一體化”聯合體、“自主研發+智庫支撐”、合作共建等模式深化科企合作,明確不同創新主體分工,使其各攻所長。人才方面,以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為導向,針對高端技術型和管理型人才制定更加靈活的種業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和流動政策。

      4.2長期穩定滾動支持,托住種業振興底盤

      長期穩定精準投入支持是推動種業強省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先決,需建立健全省級多支持、市縣多投入、社會資本參與的長期穩定精準投入機制,補齊種業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企業商業化育種能力提升、良繁基地抗風險能力建設和種子質量提升等短板,并重點強化以下兩方面:一是支持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設立專門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專項,穩定支持保護單位建設和運行維護,支持開展種質資源表型及基因型精準鑒定。通過重大科學工程和專項基金加大投入,在育種基礎理論、分子設計、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和人工智能育種等“卡脖子”領域取得更大突破。二是聚焦優勢市場主體,提升商業化育種能力。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強、具備競爭力的種業企業是種業強省建設的第一要務。企業布局方面,根據江蘇省企業發展實際確定“種業企業陣型”進行精準化、差別化扶優,既要大而強的“領頭雁”,也要專而精的“特色雁”。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性銀行信貸支持、引導創建種業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提高企業融資能力,擴大規模。推動國企私企合作整合,通過優化股權結構等方式參與充分自由的市場化競爭。商業化育種能力建設方面,避免“均勻灑水”,要“重點澆灌”,集聚優勢資源投入到成長型、創新型、有闖勁的種業企業上,支持其組建現代商業化育種創新中心,完善科學設計、分工明確、標準規范、流水作業的商業化育種管理組織模式。支持企業牽頭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攻關任務,在農業科技項目、人才引進政策、獎項上予以傾斜。

      4.3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種業創新營商環境

      一是嚴格品種審定管理。在水稻稻瘟病、白葉枯病、耐高溫,小麥赤霉病和抗穗發芽等方面優化審定標準,嚴格綠色通道、聯合體試驗通道等品種試驗渠道監督管理,提升品種試驗質量。建設全省標準樣品和審定品種DNA分子指紋數據庫,實現品種知識產權數據可追溯。二是加大品種權保護力度。新修正的《種子法》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確立了實質性派生品種保護制度,拓展了品種權保護范圍和保護環節,地方應制定保護種業知識產權相關制度,繼續以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為執法重點,加大對“白皮袋種子”的治理力度,重點打擊無證生產經營、私繁濫制、私自截留等違法行為。三是支持品種權人和授權企業維護合法權益。強化品種權人和授權企業種源創新及維權意識,編制種業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指南,強化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有機銜接,合理分配舉證責任、精細化裁判賠償。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服務、維權、自律作用,搭建維權信息共享平臺,開展法律咨詢服務,完善行業信用體系建設。

      4.4完善機構人員配備,提升種業治理能力與服務水平

      新時期種業強省建設需要一支科學決策有力、政策執行有力、組織保障有力、依法治理有力的現代化種業管理和技術服務隊伍保駕護航。地方政府應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強化種業強省建設的組織保障,明確種業管理專門負責機構,選優配齊配強工作隊伍,抓好種子管理執法和技術服務隊伍的建設,提升人員綜合行政執法能力和依法治種水平。完善基層種子質量檢測、品種綜合性測試和新品種示范推廣等專業技術人員配備,加強部門協作聯動和信息聯通,明晰責任、捋順職能,構建分工明確、治理高效的監管模式,建立上下貫通、行為高效的種子管理和技術服務體系。(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推動江蘇現代種業強省建設的路徑和政策研究》

      ?作者:徐瑤,孫昕

      ?單位:江蘇省種子管理站

      ?刊于《中國種業》2024年第4期6-11頁 轉載請注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