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總投資3.5億元,啟動建設現代種業創新基地;
海南:玉米單海南倍體倍性育種平臺揭牌,擴繁鑒定與測配最快7個月實現目標;
新疆兵團第九師白楊市種子協會成立,是新疆兵團的首個種子協會;
上海:生物育種題材的科普視頻進地鐵,系國內首次;
河南:擬出臺中原農谷發展促進條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遼寧:發布支持糧食油料生產“16條”,補貼保險價格“三位一體” ;
……
近期有啥大事?一起來看看!
01
重慶:現代種業創新基地啟動建設
4月3日,重慶市現代種業創新基地在重慶市潼南區啟動建設,助力重慶打造西部種業高地。

啟動現場。潼南區委宣傳部供圖
據了解,重慶市現代種業創新基地總投資3.5億元,選址重慶市潼南區桂林街道,占地面積2000畝。基地將重點圍繞水稻、油菜、玉米、豆類等,進行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創制和新品種培育,并開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所需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研發。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標志性、先導性工程。”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李中林表示,重慶高溫高濕、寡日照的特殊氣候是選育出高溫優質、寡照高光效品種的“天然育種場”,在各方關心支持下,基地將被打造成為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基地。
李中林還透露,在整體規劃上,重慶市現代種業創新基地將注重信息技術(IT)、生物技術(BT)、智能技術(AT)的融合,搭建育種共享平臺,構建工廠化、流水線育種模式,并建立“政產學研推”合作機制。

圖為活動現場的植保無人機。羅雅穎 攝
“科技興農,種業先行。”據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重慶市搶抓種業創業戰略機遇,已組建水稻、油菜、生豬等10個種業科企聯合體,并創建了墊江、潼南2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北碚、江津、巫溪、涪陵4個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
02
海南:玉米單海南倍體倍性育種平臺揭牌
近日,由海南農墾南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海南省農墾科學院集團有限公司與河南大學三亞研究院聯合建設的玉米單倍體倍性育種平臺在崖州灣科技城揭牌。該平臺將通過校企合作模式,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培育種業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南繁“育繁推服”全產業鏈條。
該平臺位于三亞市崖州區南繁育種核心區內,平臺現有組培實驗室200余平方米、煉苗溫室1200平方米、配套試驗田100畝、儀器設備113臺(套)等。
成立后,平臺將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完善的配套設施等,依托成熟的單倍體生產、誘導技術體系,向各合作育種單位提供專業、高效、便捷的單倍體生產托管式服務,讓育種者實現擴繁鑒定與測配同時進行,最快7個月內即可實現目標。
據悉,校企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優化平臺商業模式,提高南繁玉米育種生產服務效率,為推動種業企業和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揭牌儀式后,海南農墾南繁產業集團與河南大學召開產學研推進會,雙方圍繞玉米單倍體倍性育種平臺運行與合作、聯合共建省級科研和技術平臺與科研項目聯合申報、博士后聯合培養等內容展開深入探討,雙方將立足服務于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海南自貿港建設需求,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深化合作領域、拓展合作空間,加強科技創新,共同推動成果轉化。
同時,推進會就河南大學三亞研究院選育出的玉米新品種“河甜糯2006”合作開發達成了初步意向。
03
新疆兵團:成立首個種子協會
近日,新疆兵團第九師白楊市種子協會成立,這也是新疆兵團的首個種子協會。該協會旨在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維護會員合法權益,制定行規,公平競爭,參與維權、種子質量糾紛處理。加強行業自律管理;開展信用評價,誠信經營;開展培訓和信息交流;配合解決種子有關問題,保護種子產業安全。
第九師白楊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重要的糧、糖、肉生產基地和果蔬出口基地。近年來,該師市搶抓國家支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重大政策機遇,不斷優化種質資源配置,加大農作物種子基地建設,實現了制種產業規模穩步擴大,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產經營企業逐步壯大,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職工群眾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近期我們制定了九師白楊市種子企業評級標準,將通過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規范種子生產企業生產經營行為,為整個行業提供一個公平、透明、有序的競爭環境,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種子來源。”九師白楊市種子協會會長說,協會將協調轄區種子選育、生產、經營等單位關系,構建科研合作平臺和機制,常態化開展業務培訓與技術推廣普及,全面提高九師白楊市種業的科技水平和產業化水平,推動區域內種子生產經營繁榮發展。
04
上海:國內首次!生物育種題材的科普視頻進地鐵
近期,一個生物育種題材的科普視頻在本市陸家嘴、南京東路、人民廣場、中山公園、徐家匯等重要地鐵換乘樞紐同時播放,并且全天循環播放。雖然視頻只有30秒,但在有限的時間簡明扼要地解答了民眾關注的諸多基因科學問題,是國內生物育種題材的科普視頻首次在地鐵內播放。
據介紹,該視頻在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科教處、上海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的指導和支持下,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作。
視頻分為三個層次:首先,用3D動畫形象地展示了生物的基因折疊成染色體,被“裝進”植物或者動物的細胞核中,所以,人們每天吃進去了各種食物也就吃進去了各種生物的基因;然后,通過玉米、香蕉、西瓜和豬馴化前后的圖片對比,講述植物和動物都是從野生種人工馴化而來,而且,這一過程就是不斷地進行基因選擇和淘汰,本質就是基因的改造;最后,指出生物育種技術的優勢就是提高基因改造的精準性和效率,所以我國將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并以畫面的形式展示我國通過嚴格的科學評價,保障生物育種產品的環境安全性與食用安全性。
隨著千百年來自然物種的進化與人類科技的進步,世界農業育種經歷了原始育種、傳統育種和分子育種3個時代的跨越,形成了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各種技術版本。生物育種是生物技術育種的簡稱,是集各種前沿技術大成的分子育種技術。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隨著組學、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和計算生物學等前沿科學交叉融合,培育革命性和顛覆性重大品種的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應運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術包括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技術。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生物育種科普旨在消除負面輿論,助力生物育種產業化推進。
目前,生物育種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之一,已經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術、自主品種的創新格局,育成主要農作物品種達7萬余個,基本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
05
河南:擬出臺中原農谷發展促進條例
成立中原農谷管委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構建中原農谷種業大數據平臺,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3月27日,河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關于《河南省中原農谷發展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的說明。
河南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哲介紹,《條例(草案)》突出立法的精準性,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而是針對促進中原農谷創新發展的突出問題,精準聚焦種業,是典型的“小切口”創制性立法。
為進一步理順中原農谷管理體制機制,《條例(草案)》設置體制機制專章,明確設立中原農谷管委會,作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具體負責中原農谷的發展促進工作。新鄉市人民政府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管理中原農谷管委會。同時,依據中原農谷實際情況,明確中原農谷管委會職責,還規定了投資運營公司和專家咨詢委員會的有關職能以及三者關系。
中原農谷的建設旨在打造以種業為核心的國家級、國際化農業創新高地,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當前,中原農谷還存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產品創制等種業上中下游銜接不夠緊密,種業創新體系尚未有效建立等問題。為此,《條例(草案)》規定著力構建以需求為牽引、市場為導向、多方參與、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全要素創新體系,聚焦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具體規定了創新平臺、研發機構、種業企業等種業創新要素體系,要求中原農谷組建高能級創新聯合體,形成多方參與的種業創新機制。
推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聚焦種業發展是這部法規的核心內容。
《條例(草案)》在聚焦種業創新發展的同時,還設置了種業培育發展專章,從種質資源挖掘保護和創新利用、育種研究及選育基地建設、種業企業發展及繁種制種基地建設、成果推廣轉化及大數據平臺建設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定,比如“支持在中原農谷高標準建設種質資源庫(圃、場)”“推行種質資源賦權改革和公開交易,建設全國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示范區”“加強生物育種、智慧育種的應用和布局”“鼓勵支持中原農谷大型優勢種業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等,推動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全鏈條種業產業體系,推動中原農谷種業振興,以高質量立法引領推動中原農谷高質量發展。
06
遼寧:發布支持糧食油料生產“16條”
日前,遼寧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2024年糧食油料生產16條支持政策,通過落實普惠制補貼政策,用足用好保險和價格調控政策,實施相關項目給予補助、信貸和免費培訓等政策,調動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糧食和油料安全穩定供給。
將各項惠農補貼落實落地。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方面,根據當地畝均補貼標準和生產者實際種植面積發放補貼資金,繼續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畝均較玉米高350元至400元。稻谷生產者補貼根據當地畝均補貼標準和生產者實際種植面積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根據當地畝均補貼標準、家庭土地承包合同面積等情況發放。同時,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給予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自愿將達到報廢年限或技術狀況差、損毀嚴重等老舊農業機械作報廢處理的,給予農機報廢更新補貼。
保險和價格調控方面,繼續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對參保農戶、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保險保費,各級財政合計補貼保費的80%。從事農業生產或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二三產業融合項目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農業信貸擔保貸款的,擔保金額為10萬元至300萬元。價格調控上,實施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2024年生產的粳稻(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斤1.31元。實施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獎補,縣域內單個主體單一作物最高獎補30萬元。
對實施相關項目的給予補助。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方面,對項目區內開展耕、種、防、收等生產環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按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情況給予補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從事與糧油生產有關的主體,申請銀行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支持。提升耕地地力,對項目區內實施秸稈還田、有機肥還田等黑土地保護技術措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戶等,給予服務和物化補助;對實施保護性耕作作業的農機合作社、農機戶、家庭農場等主體和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土地經營者,分三檔實行差異化作業補助;對實施深松作業的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機大戶等主體和農機作業者給予作業補助;對實施大豆、雜糧雜豆、薯類與玉米、花生等作物輪作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給予輪作補助。
此外,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對從事糧油等農業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返鄉創業創新人員以及種植大戶,開展免費的集中培訓、現場教學等全產業鏈培訓,充實高素質農民隊伍。
來源丨海南日報 崖州灣科技城 上觀新聞 河南日報 遼寧日報 中國新聞網等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