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在全球的良種推廣面積超1.8億畝”
“液相芯片能提供抗銹病的基因改性服務”
“這個馬鈴薯品種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廣的品種”
……
3月17日,在2024中國種子(南繁硅谷)大會的室內展覽現場,超5000平米展廳集聚40多家單位,搬出自家“絕招”,展示最新發展成果和前沿育種技術。
成果匯聚 超多品種亮相展會
甜糯無渣的鮮食玉米,高產抗病的小麥,飛上太空的馬鈴薯,出油率高的油菜籽……走進展區,隨處可見展臺上擺放著各式良種。
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帶來了一款“明星產品”——脆桿水稻。據荃銀高科副總經理張從合介紹,這款脆桿水稻“脆而不倒、谷草兼用”,稻谷收獲后做人的口糧,秸稈則打碎作為土壤的口糧,“脆性基因在生育后期表達,不影響產量,秸稈易粉碎、易降解,有利于秸稈生態還田,最重要的是,脆桿材料易倒伏的瓶頸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來了涵蓋水稻、玉米、小麥等多個品種。據隆平高科常務副總裁黃冀湘介紹,在形狀排名前十的品種中,隆平高科的雜交水稻上榜5個,其中晶兩優華占、晶兩優534、隆兩優534占據了前三的位置,此外,雜交玉米裕豐303和中科玉505分別推廣了1621萬畝和1337萬畝。

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帶來了幾款玉米、甘蔗良種,以及防治病蟲害的輔助設備。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盧傳禮介紹,目前,全國超九成優質甘蔗花穗均由所里提供,通過省級以上審(鑒、認)定或農業農村部登記的95%甘蔗新品種也是由南繁種業研究所提供的甘蔗雜交種子選育而來。

大豆方面,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帶來了打破黑龍江多項紀錄的大豆品種。墾豐種業總經理助理張爽介紹,“龍墾3092”打破了黑龍江省四積溫帶畝產紀錄,達到了302公斤每畝,“龍墾324”通過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種植,創造了國內大豆百畝攻關田高產新紀錄,畝產達467.24公斤。

據了解,南繁種業研究所是我國最早開展南繁育種的科研機構之一,在生物育種、C4育種技術等育種新技術研發,組培快繁殖、單倍體工程化等健康種苗繁育領域進行創新攻關,并提供南繁CRO服務,目前來看,甘蔗雜交CRO模式已實現訂單式服務。
除了糧食作物種子,也有參展企業帶來了果蔬良種。海南農墾南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振瑞表示,基于海南的熱帶優勢,海墾集團積極布局熱帶作物產業,成立了海墾南繁種業創新研究院,組建熱帶水果創新團隊,啟動育種攻關項目,“比如榴蓮、山竹、百香果等是我們的優勢品種,我們通過高效脫毒技術和變性育種技術,讓水果的性狀更加穩定。”

在雪川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版上,“飛天”馬鈴薯十分吸睛。雪川綜合銷售總監莊微介紹,此次參展帶來了全國種植面積最廣泛的馬鈴薯品種“雪川7號”,南北方均可以種植的“珍妮”,以及紅色外皮的“雪川紅”,“我們參與了國家太空育種項目,將馬鈴薯送上太空,同時建設了分子育種實驗室,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率先嘗試市場化的基因工程及二倍體育種方法。”

創新引領 生物育種成大勢所趨
不久前,第二批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種國審通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提生物育種產業化,提出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
展會上,“生物育種”成為熱門詞。作為首批獲得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26家企業之一,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建成包括基因克隆與用于產品研發的可行性評估、規模遺傳轉化、轉基因事件篩選、安全評價、專利布局與申報、性狀整合、品種選育、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環節在內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成熟體系。據大北農創種科技常務副總裁李軍民介紹,目前大北農推進的崖州灣國際農業科技孵化器,致力于推進生物育種縱深發展,引領生物育種知識產權體系化發展,加速產業融合,助力大北農“2035計劃”高質量實現。

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于2024年初獲農業農村部首次頒發的相關生物安全證書。展位負責人介紹,“我們在國內首創了多基因分子疊加復合性狀產品研發,產品得到了越來越多企業的關注,去年雜交的玉米品種有300多個,今年數量達到了900多個,在生物育種的賽道上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除此以外,各個企業帶來的“黑科技”設備也是本次大會的亮點之一。
隆平高科將傳統育種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實現了育種的程序化、信息化、機械化。本次展會上,重點展示了商業化育種體系、DT+BT智慧育種平臺等核心自主創新體系,同時隆平高科還將數字化駕駛艙“移到”現場,駕駛艙可實現對重點實驗室、加工廠的實時監測,對制種基地的地塊級全程追溯。
石家莊博瑞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監高雪飛介紹,博瑞迪通過基因液相芯片和分子育種技術,能縮短育種周期,降低育種成本,“比如,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玉米對南方銹病的抵抗力,從而改變其品種的命運,為其帶來新的生機。”

作為南繁硅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崖州灣科技城的入駐企業也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昕介紹,舜豐生物打破國外基因編輯核心技術壟斷,成為國內首家擁有原創基因編輯底層專利技術的企業,自主研發了以CRISPR Cas-SFO1 和CRISPR Cas-SF02 為代表的“基因剪刀”家族,并實現了技術出口。
此外,蘇州中析生物信息有限公司聯合海南大學等研發的自動化核酸提取、基因分型檢測設備也十分亮眼。中析生物總經理葛峰介紹,這臺設備可以運用在農林漁牧領域,能夠短時間實現種子的基因型分析,并將檢測成本壓縮到幾十元。
作者丨王志敏
攝影丨吳秒衡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