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作為全國糧食的主產區之一,目前江西省再生稻推廣面積超200萬畝,推廣再生稻種植不僅給農民帶來了實在收益,也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什么是再生稻?種植現狀如何?其發展前景如何?……帶著問題,筆者對此展開調研。
再生稻基本實現“噸糧田”
日前,新品種“萍兩優雅占”再生季測產驗收會在樂平市雙田鎮雙田村百畝示范片舉行。當天,經測產專家認定:“萍兩優雅占”再生季平均畝產干谷286.8公斤,加之8月13日頭季畝產747.46公斤,該品種“一季+再生”,畝產達1034.26公斤。
再生稻,顧名思義就是“能再生的水稻”,是一種“利用收割后的稻樁繼續發苗長穗”的水稻種植模式。一般的水稻種一季收一茬,一季的稻谷植株只出產一次,而再生稻則不同一般的水稻,種一季可收兩茬。
“種一季、收兩季、省工時、多收益,而且省下了育秧、整地、栽插的時間和資金,每畝還可多收益,種再生稻真好!”在修水縣上奉鎮沙洲村“野香優巴絲”百畝示范區,種植戶滿心喜悅。說起發展再生稻,江西糧豐工程的示范單位——江西贛糧再生稻科技小院負責人藍海軍更是信心滿滿。他說,再生稻比雙季稻施肥少、打藥少、成本低,如今新品種讓產量再上一個臺階,基本上畝產都達1000公斤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噸糧田”。
江西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近年來,為促進糧食產業提質增效,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積極推廣再生稻種植,通過政策支持、基地示范、技術培訓,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目前,全省再生稻種植面積已突破200萬畝。
良種+良法,讓再生稻“再生金”
江西是較早種植再生稻的省份,農業農村部門也非常重視再生稻的發展。據了解,再生稻從2017年的50余萬畝發展到今年的超200萬畝,具有“一種兩收三高五省”的優點,即投入產出高、勞動效率高、經濟效益高,省工、省種、省肥、省藥、省秧田。
“再生季稻谷米質好、食味佳、更健康,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是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穩糧增產、提質增效的重要模式。”江西農業大學水稻遺傳育種創新團隊(下稱“江西農大水稻育種團隊”)帶頭人賀浩華說,發展再生稻,既可以解決種植雙季稻勞動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攀升的問題,又對保證區域口糧絕對安全、調優糧食生產結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再生稻緣何發展迅速?筆者調研發現,一是品種選育取得進步,二是農機農藝配套,三是農業農村部門的舉措得力。
發展再生稻關鍵還是要靠良種及良法。再生稻的品種選擇是事關種植戶增收的關鍵問題。再生稻頭季抽穗灌漿期通常為7月上旬至8月上中旬,高溫特點突出,加之近年來各地推廣的“稻再油”種植模式,茬口較緊,對再生水稻品種的生育期要求較嚴,如何提高再生稻頭季米質的穩定性和抗性,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江西農大水稻育種團隊適時提出了耐高、低溫、強再生、高產穩產、米質優良的再生稻品種選育目標,全力突破頭季米質優質難,再生季難高產的育種難題。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該團隊培育的優質高產再生稻——“野香優巴絲”,基本實現了優質及高產。“野香優巴絲”連續兩年(2022年及2023年)在贛北山區修水縣示范種植,其產量雙季畝產均接近1000公斤。種植戶王金華說:“‘野香優巴絲’基本不愁銷路,每100公斤的價格比普通品種的價格高出五六十元。”
農機農藝配套是再生稻的另一個難點、重點。據悉,江西農大水稻育種團隊除強化新品種的研發之外,還借助“江西贛糧再生稻科技小院”平臺等,開展農機農藝配套研發工作;2019年以來,其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采用水稻精量穴直播機播種,再生稻專用收割機進行頭季收割,取得良好效果。通過再生稻配套技術研發、示范推廣,新技術的培訓等,保障農戶關鍵技術的掌握率,為迎接再生稻的大(新)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種田的不二法則是“三分種、七分管”,做好田間管理是糧食增產增收的重要保證。與普通種植模式相比,再生稻種植對栽插、收割、水肥管理等具有更高的技術要求,各地不斷加大資金、技術等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種植再生稻。
據了解,多地積極開展再生稻配套技術試驗示范,包括再生稻播期調整、耐碾壓品種篩選等,并形成了再生稻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已通過江西省地方標準審定發布。
推廣再生稻,還需過幾道技術坎
《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指出,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區發展再生稻。近年來,再生稻發展迅速,已在湖北、湖南、四川、重慶、福建等地推廣種植。
再生稻種植雖然好處多,但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推廣再生稻也存在不少困難。一是再生稻采用機收,雖然省時省力,但有碾壓傷茬而影響再生芽生長的劣勢,使再生季產量降低,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種再生稻的積極性。二是品牌和產業開發還不配套,也是制約再生稻發展的一大因素。從再生稻的全產業鏈來看,產業開發沒有跟上,品牌創建乏力,企業帶動力不強,適合中高檔消費的綠色再生稻米宣傳營銷還不夠。三是還沒有把再生稻作為一季糧食納入統計,各項措施特別是投入跟不上,一些農民還抱著有收就收、無收就丟的態度,沒有真正當一季莊稼種。為此,有專家建議,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農業農村部門要盡快解決以上三個問題,再生稻發展的空間才更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