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水稻啦!”隨著收割的口號響起,收割機發出轟鳴聲,緩緩駛入素有“北方水稻第一田”的北京市順義區北小營鎮前魯各莊村稻田,200畝水稻開鐮收割,預計總產量超50噸。
走進前魯各莊村稻田,成片的金黃映入眼簾,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一陣微風吹來,掀起層層稻浪。收割機在田間轟鳴穿梭,稻穗不斷被卷入機器,切割、脫粒等工序一氣呵成,一粒粒金燦燦的稻谷盡收“囊中”,一派豐收景象。
北小營鎮水稻種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這里是張堪水稻種植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北方區域種植水稻的發源地,出產的稻米曾是“貢米”,還有“三伸腰”的美稱。“所謂‘三伸腰’,是指米飯晾干后再次蒸煮,如此反復每回鍋一次,米就長一點,但口感如初。”北京箭桿河邊農業科技發展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曉輝介紹,2016年,“三伸腰”稻米種植技藝入選了順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的水稻都是原稻種,目前大范圍種植的水稻品種‘越富’是北方最古老的水稻品種,也被稱為‘張堪水稻’。”劉曉輝表示。
水稻采取“鴨稻共生”種養結合的生態模式。每年5月開始,水稻開始育種,鴨子破殼而出,鴨子們伴隨水稻共同成長,鴨子為水稻除蟲、除草,用鴨糞施肥,稻田為鴨子提供食物和生活、棲息的場所。兩者相得益彰,營造了動植物之間的和諧共生。
“水稻種植一直是北小營鎮的農業特色產業,北小營鎮前魯各莊村(張堪水稻)還曾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近年來,我們舉辦了多屆水稻插秧節、收割節,并通過非遺文化進校園、社會大課堂等形式向市民講解‘三伸腰’水稻發展歷史、體驗農耕文化。接下來,北小營鎮將策劃更多活動,不斷擴大‘三伸腰’水稻和張堪文化的影響力。”北小營鎮市民活動中心負責人張茜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