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測產,‘渝香優8133’示范片算術平均畝產 666.7 公斤,較當地非示范片顯著增產。”日前,由中國水稻研究所、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農業科研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對四川省梓潼縣稻麥輪作——高品質全香型雜交水稻‘渝香優8133’綠色輕簡高效示范片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

在梓潼縣文昌鎮連枝村,專家組聽取了示范片的實施情況匯報,現場查看了130畝“渝香優8133”示范片的田間長勢,隨機選取3個代表性田塊,采用機收測產的方式,進行了實產驗收。
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示范片針對稻油輪作區水稻優質豐產的需求,選用高食味品質的豐產穩產型雜交水稻新品種“渝香優 8133”,配套適期播種、疊盤暗化催芽、麥后毯苗機插、側深施肥、穗粒肥高效施用以及病蟲害無人機統防統治等技術,如期實現了優質豐產。同時,與當地其他品種比較,“渝香優8133”示范片大面積長勢均衡,熟期轉色良好,無倒伏和病蟲害發生。

水稻是川渝地區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000萬畝左右,但受水稻分蘗拔節期弱光高濕和灌漿結實期高溫伏旱等特殊生境的制約,川渝地區水稻很難實現優質高產。
開展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選育攻關,就成了長期活躍在川渝水稻生產一線的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渝優水稻團隊的攻堅任務。經過十余年的精心培育,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渝優水稻團隊于2006年選育出了重慶高溫伏旱區首個集“好吃”(食味品質佳)、“好看”(外觀米質優)、“高商品率”(加工品質好)于一體的國頒二級高品質雜交稻品種“渝香203”,并先后10次通過國家及省市審(認)定,連續13年入選重慶市雜交水稻主導品種,在重慶、四川等省市大面積推廣應用。

在這之后的十余年,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渝優水稻團隊行而不輟,用“渝香203”品種的親本恢復系與新創制的“渝香813A”配組,于2020年成功選育出了“渝香203”品種食味品質升級版“渝香優8133”。該產品先后獲得重慶市第二屆水稻優質品種食味鑒評嘉年華金獎、全國第四屆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金獎鑒評入圍名單等殊榮。
“與‘渝香203’相比,‘渝香優8133’的結實率顯著提升,豐產穩產性更好,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5.8千克,比對照‘渝香203’增產4.5%。品質指標方面,在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以及食味口感等指標上顯著提升,部分指標已達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一等。”重慶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姚雄介紹道。

為深入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構建高效協作、錯位發展、相互融合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推動川渝涪江流域優質雜交水稻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2023年,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與四川省梓潼縣合作,以“渝香優8133”新品種為載體,在梓潼縣文昌鎮連枝村成功開展了百畝機械化生產示范,支撐“梓潼貢米”產業發展。
“今年總產預計可達到1.7萬斤,大米售價可達到5元一斤,收入比普通大米更可觀。”種植大戶張榮鴻流轉了1000多畝水田,今年首次試種“渝香優8133”品種130畝,看著田間金色稻浪翻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雖然是第一次種植“渝香優8133”,但張榮鴻并不擔心,因為背后有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提供科技支撐。針對該品種的特征特性,長江上游及西部地區水稻生產的立地條件、耕作制度等實際,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渝優水稻創新團隊自主研發了以“渝香優8133”品種為載體的機械化綠色優質豐產高效技術,助推了該品種的產業化應用。

近三年來,“渝香優8133”作為高品質雜交水稻主推品種,在川渝水稻主產區特別是高山貢米區、沿江再生稻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多次創造了高品質水稻畝產700公斤的高產典型,成功打造了“酉陽800”“天生云陽”等區域公共品牌,有力支撐了重慶及西部鄉村振興。2023年,“渝香優8133”品種順利通過四川省、貴州省引種備案,產業化應用加速落地。
據了解,目前,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渝優水稻團隊自主研發的優良雜交水稻品種已有30余個,在重慶、四川、貴州、江西等省市年推廣應用超過300萬畝,為重慶南川金佛山貢米、黔江馬喇湖大米、奉節夔門紅土大米,貴州海龍貢米,四川黃龍貢米等全國知名大米品牌提供了原料品種支撐。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