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下文章來源于種業知識局 ,作者種業知識局
??????中國水稻在國際上是可以封神的。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980年,雜交水稻技術便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給美國,自此,“東方魔稻”硬核出圈世界。可以說,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志性成就。
??????作為世界水稻起源地,中國水稻有近萬年栽培歷史,但真正意義上的育種只有100年左右時間。從水稻矮化育種引領世界“第一次綠色革命”,到中國稻世界糧,一株野生稻登頂糧食界“王座”,背后是我國一代代育種家的汗水、心血,是歷史足跡的見證。
??????本文梳理了水稻產區地圖、百年育種的關鍵節點,一些標志性品種,以及當前大熱的主栽品種。若有疏漏,敬請留言補充。
??????《目錄》
??????一、中國水稻地圖
??????二、百年稻路:“中國的復興”
??????三、百年育種的一些標志性品種
??????四、近五年推廣面積前10大品種
??????五、水稻大事記
一?中國水稻地圖
??????中國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發源地。一萬多年前,野生稻就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這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亞洲稻痕跡。
??????從一株毫不起眼的野稻,到糧食界“王座”,水稻的登頂之路歷盡艱辛。唐朝,水稻成為人們的主要口糧之一,種植面積大幅提高;宋朝,水稻熟制從一年一熟提升到一年兩熟,產量躍居糧食首位,這讓宋朝也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過億的國家;明清時期,南方部分地區水稻熟制提升到一年三熟,解決了更多人吃飯的問題。近百年,我國水稻種業實現矮桿育種、雜交稻、超級稻等多次跨越式突破,帶領水稻單產持續攀高。
??????目前,在世界的水稻版圖上,我國常年種植水稻面積占到了全世界的近20%,產量多年保持在2億噸以上,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家,播種面積居世界第二,而稻谷總產量居世界第一。我國約6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2022年,全國稻谷播種面積4.42億畝,稻谷產量4169.9億斤(2.085億噸)。
??????全國水稻產量前十大省份排名
??????在我國,水稻種植分布很廣,從海南島到黑龍江,跨越數千公里,有著東北、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三大優勢產區。我國北方多種植粳稻,南方多種植秈稻。
??????根據各地生態環境、條件和水稻種植特點,又可劃分為6個稻作區:華南雙季稻區、華中雙季稻區、西南高原單雙季稻區、華北單季稻區、東北早熟單季稻區和西北干燥區單季稻區。
??????水稻主產區中,有9個省份的稻谷產量超過千萬噸。產量最高的省份是哪個?
??????2022年,黑龍江稻谷總產量為2718萬噸,穩居全國首位。中國人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而水稻種植面積第一,則要數魚米之鄉的湖南。
??????目前,我國水稻產量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別是黑龍江、湖南、江西、江蘇、湖北、安徽、四川、廣東、廣西和吉林。

??????黑龍江是中國第一水稻產量大省,境內典型黑土耕地面積占全國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56.1%。黑龍江水稻種植地區主要集中在哈爾濱、佳木斯、綏化、齊齊哈爾、雙鴨山、鶴崗等地,這些區域水稻產量均在200萬噸以上。據黑龍江統計局數據,自2012年,黑龍江水稻產量穩定在2600萬噸,在2021年達到峰值2913.7萬噸,2022年達到2718萬噸。
??????湖南的水稻面積、產量分居全國第1、第2位。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湖南以占全國3%的耕地生產了占全國6%的糧食,稻谷總產量曾連續40多年居全國首位。境內洞庭湖平原是國家四大商品糧基地,洞庭湖區是湖南省重要的水稻產區,也是湖南高品質稻米的主產地。至2021年,湖南省水稻產量達到2683.1萬噸。
??????江西是全國水稻重要產區,稻谷產量位居全國第3位,境內鄱陽湖平原是全國四大商品糧基地。全省形成了“三區一片水稻生產基地”,即鄱陽湖平原、贛撫平原、吉泰盆地糧食主產區和贛西糧食高產片、“沿江環湖水禽生產基地”。江西水稻產量穩定在2000萬噸左右,占糧食總產90%以上。2022年江西省水稻產量為2036.5萬噸。
??????江蘇是我國南方最大的粳稻主產區。水稻是江蘇省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3300萬畝。江蘇水稻主要分布在鹽城市、淮安市、南通市、蘇州市、湖州市等地。據江蘇省統計局數據,自2015年以來,江蘇省水稻總產量超過1900萬噸,2021年水稻產量為1984.63萬噸,位居全國第四。
??????湖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湖北常年水稻產量約1900萬噸,稻谷主產區主要分布在荊州市、黃岡市、荊門市、孝感市、襄陽市、隨州市、咸寧市,稻谷產量均突破百萬噸。據湖北省統計局數據,2022年湖北糧食產量2741.15萬噸,其中稻谷產量1865.78萬噸。
??????安徽是國家重要糧食主產區和全國產量大省,水稻種植面積常年超過3500萬畝,產量常年穩定在1500萬噸上下。安徽省水稻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主產區分布在皖南、沿江江淮地區,這些地區因水源氣候等多種因素,通常可以種植雙季稻,產量相對較高。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2014年起,安徽省水稻產量超過1500萬噸,至2021年為1590.43萬噸。
??????四川農作物種類繁多,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麥,是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是中國十大產糧大省。四川水稻主產區主要分布在成都、南充、綿陽、宜賓、廣元、樂山、達州、內江等地。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2013年起,四川省水稻年產量均超過1400萬噸,至2022年達到1462.5萬噸。也是西南地區水稻產量最多的省份。
??????廣東光、熱、水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雙季稻產區。廣東各市均有水稻種植,水稻主產區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肇慶和梅州等地,水稻年產量均超過百萬噸。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自2009年以來,廣東水稻產量均超過1000萬噸,至2022年,廣東稻谷產糧達到1108.6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其中,2022年廣東早稻播種面積增加,單產略降,總產量520.09萬噸,在全國有早稻生產的10省(區、市)中,廣東早稻面積、總產均列全國第三位。
??????廣西主要糧食作物以水稻種植為主,水稻都是一年兩熟,部分地區一年三熟,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生產地區。廣西各市均有水稻種植,南寧市、玉林市、桂林市和貴港市的廣西水稻主產區,其中,南寧市是廣西第一水稻產量大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2013年廣西全區水稻產量穩定在1000萬噸左右,2022年廣西水稻產量為1028.1萬噸。
??????吉林省地處“黃金玉米帶”和“黃金水稻帶”,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人均糧食占有量、糧食商品率、糧食調出量及玉米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據吉林省統計局數據,自2015年以來,吉林省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200萬畝,水稻年產量超過600萬噸。吉林省水稻主產區主要分布在長春市、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水稻產量均超過百萬噸,其中,白城市是吉林省第一水稻產量大市。2022年,吉林省稻谷種植面積83.32萬公頃(折合1249.8萬畝),稻谷產量680.91萬噸。
二? 百年稻路:“中國的復興”
??????雖然水稻有近萬年的人工栽培歷史,但真正意義上的育種只有100年左右時間。
??????20世紀20年代,以中國近代水稻事業的奠基人華南農業大學丁穎為代表的先驅者們,開始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水稻現代科技育種工作。
??????20世紀50—60年代,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黃耀祥為代表的先驅者們攻克、推廣矮化育種技術,使水稻克服倒伏等問題,產量增加20%~30%,給水稻生產帶來突破性飛躍。
??????隨后雜交水稻的出現,正式按下增產加速鍵——
??????20世紀70—80年代,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代表的育種家們選育出雜交水稻并成功應用于生產。20世紀80—90年代,石明松等育種家開啟我國兩系雜交水稻的研發。
??????1996年以來超級稻成功研究和應用,21世紀優質高產、綠色高效水稻品種培育,分子設計育種理論實踐和應用,不斷將優良種子轉化為大地上的生產力和碗里的糧食。
??????中國成功讓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吃得飽吃得好的同時,還為全世界提供了解決糧食短缺的中國技術。
??????第一次跨越:開創野生稻與栽培稻遠緣雜交育種新途徑
??????“中國稻作之父”丁穎院士創下了世界第一個把野生稻抵抗惡劣環境的基因轉移到栽培稻的成功先例,為稻作科學上的研究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933年,丁穎利用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自然雜交后代,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野生稻血緣的新品種中山1號,產量高、長勢旺、適應能力強,由此衍生出中山占、中山紅、中山白、包選2號、包胎矮等華南地區的當家品種,種植時間超過60年,累計推廣面積達1.24億畝。他還用印度野生稻與栽培稻品種雜交育成了銀印20、東印1號、暹黑7號等品種。丁穎院士是我國第一個用栽培稻與野生稻雜交開展水稻新品種選育的稻作學家,開創了野栽雜水稻育種的新途徑。
??????丁穎院士在稻種分類和稻作區劃上的研究,對我國水稻育種產生了深遠影響。1949-1959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范圍的農家品種的調查征集,共收集稻種資源57647份,綜合評選出一批優良地方品種和早期的常規改良品種。例如,早秈稻:蓮塘早、南特號、廣場13,中秈稻:勝利秈、萬利秈、中農4號,晚秈稻:浙場9號、黃禾子,晚粳稻:老來青、新太湖青。水稻單產和總產明顯提高。
??????在此基礎上,我國水稻育種又實現了三次跨越。
??????第二次跨越:高稈變矮稈,引導世界性水稻育種方向轉變
??????面對高稈水稻倒伏嚴重,20世紀50年代,黃耀祥院士開創“水稻矮化育種”,使水稻產量由平均畝產150公斤~250公斤提高到畝產350公斤~400公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59年,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耀祥為首的研究團隊通過人工雜交育成第一個半矮稈水稻良種廣場矮,隨之又育成了珍珠矮、廣陸矮4號、廣解9號、窄葉青8號、雙桂1號、桂朝2號和特青2號等一大批早、中、遲熟配套齊全的矮稈新品種。水稻矮化育種成功,使水稻的耐肥抗倒性大為加強,水稻產量大幅提高,為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發揮了重大作用。水稻矮化育種是水稻育種史上的重大突破,這在世界農業發展史上被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
??????標志性事件有:1955年廣西農家品種矮仔占(1941年從南洋引進)的推廣;1956年廣東省潮陽縣農民洪群英、洪春利在南特16號大田中發現株高僅70cm的矮稈變異株,并命名矮腳南特;1956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黃耀祥團隊從廣西引種矮仔占并開展育種工作,用系統育種方法選育出矮仔占4號,并以此為親本與高稈品種廣場13雜交,于1959年培育出第1個以雜交育種方法育成的矮稈品種廣場矮。1957年臺灣臺中區農業實驗站育成臺中在來1號。這三大品種開啟了我國水稻矮化育種的新紀元,而且也引起了世界性的水稻育種方向的轉變。
??????第三次跨越:“三系配套”和推廣,中國雜交水稻問世
??????20世紀70年代,“人糧地”矛盾突出。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育種家們成功實現了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和推廣,中國成為世界上第1個成功進行水稻雜種優勢產業化利用的國家。所謂三系,是指不育系、恢復系和保持系,“三系法”就是利用這三種材料選育雜交水稻。
??????標志性事件有:1964年袁隆平等科學家開始探索不育系選育。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論文,開啟了雜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李必湖在三亞一個農場的水溝旁發現了一株野生的雄花敗育株,袁隆平將其命名為野敗。1972年冬顏龍安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開始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1973年廣西農學院教師張先程篩選到恢復系IR24,我國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水稻,為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75年制種技術初步成功。
??????1974年,朱英國及其團隊培育出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稻種。1980年冬,謝華安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第二年,“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顏龍安選育)雜交,培育出“汕優63”。這個品種大面積畝產第一個突破600公斤,由于抗瘟性強等特點迅速風靡。1986年,“汕優63”成為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最多的種子,并在此后16年連續穩居首位。
??????矮稈水稻和雜交水稻應用生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使中國的水稻研究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第四次跨越:“兩系法”讓雜交變“簡單”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兩系雜交稻培育階段。兩系雜交稻技術讓水稻產量比普通良種平均增加20%左右。“兩系法雜交水稻”,從實踐到理論的初期開創是以湖北水稻育種家石明松為代表完成的。
??????兩系法雜交稻是利用光溫敏不育系水稻為基本材料培育的。“兩系”即不育系(母本)和恢復系(父本)。其雜種優勢表現及機理與三系雜交稻一樣,都是利用兩個遺傳組成不同的親本雜交產生雜交一代種子,在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兩系雜交稻最大的優點,就是雄性不育系(母本)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父本)之間不存在恢保關系,可以自由組配,水稻的資源利用更廣。
??????標志性事件有:1973年,時任沙湖原種場農技員的石明松在單季晚粳品種“農墾58”田中發現了自然雄性不育株。石明松利用自然結實的種子種植了48株,發現后代有雄性不育、可育兩種類型。1981年石明松提出兩用核不育系概念,劃時代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由此開端。1987年7月,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鳳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發現一株光敏不育水稻,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秈型水稻溫敏核雄性不育系——安農S-1,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技術鑒定的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依靠“安農S-1”,1994年兩系雜交水稻得以宣告成功。安農S-1是目前中國兩系法雜交水稻應用面積最大的遺傳資源,已占兩系法雜交水稻的80%以上。當前兩系雜交稻已占據雜交稻的半壁江山。標志性品種是兩優培九,由江蘇省農科院鄒江石培育,1999年首次審定,2002年推廣面積達到82.53萬hm2。
??????第五次跨越:超級稻屢次刷新高產記錄
??????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借鑒我國水稻超高產育種及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新株型育種經驗,原農業部啟動“中國超級稻研究”重大項目。
??????1996年6月,中國超級稻選育項目啟動,中國超級稻專家委員會成立,福建農林大學楊仁崔由農業部提名任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1996年,沈陽農業大學楊守仁教授帶領學生陳溫福等率先育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直立大穗型超級稻“沈農265”,連續3年百畝連片試種測產達到了800公斤以上,創造了寒地水稻大面積超高產的世界紀錄。1998年,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中國超級稻雜交選育”也立了項。在超級稻科研領域,楊守仁率領的沈陽農業大學團隊與湖南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中國水稻研究所并列為三支大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項目實施以來,我國科學家在超級稻技術創新、品種培育與應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育成協優9308、兩優培九、沈農265和甬優12等一批超級稻品種。中國超級稻育種分別于2000、2004、2011、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范畝產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連跳”。隨后,超級雜交稻最高單產突破每公頃18噸,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在產量闊步前進之際,一些問題隨之浮現。超級稻喜好?肥??,在中國70%的中低產?難以實現?產,?稻產量?度徘徊不前。
??????為了應對糧食安全和環境資源的雙重挑戰,綠色超級稻誕生。所謂的綠色超級稻,其構想由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教授于2005年提出。要求培育的品種不僅高產優質,而且具備抗病蟲、高效的養分吸收利用、節水抗旱等綠色性狀,達到生產上“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目標。
??????全國范圍內,有很多科學家參與的綠色超級稻項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云南大學胡鳳益教授團隊培育出了全世界首例的多年生稻,種植一次就可以實現連續多年的收獲。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科學家羅利軍及其團隊研發的“節水抗旱稻”在國家層面逐步獲得認可,在津巴布韋的試種大獲成功。綠色超級稻項目中重要的水稻基礎理論研究——“3000份水稻基因組測序”項目,在2014年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黎志康帶隊完成。
??????近年來,我國育種技術推陳出新,水稻育種技術創新,生物育種、分子育種的應用日趨成熟,產量、品質、抗性、廣適性協同改良。
??????如2002年,中國水稻(秈稻)基因組“精細圖”正式完成,標志著我國水稻基因組研究正式進入世界前列,隨后鑒定并克隆出控制水稻農藝性狀的一系列關鍵基因。2012年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2018年,由我國科學家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完成“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2021年,李家洋院士團隊運用“分子精準設計育種”理念選育出我國首個雙季早粳稻新品種“中科發早粳1號”。
??????隨著中國水稻研究連續取得突破性進展,2017年2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植物》雜志發表文章稱,中國的植物生物學研究已經確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別是水稻生物學、遺傳學和群體基因組學研究已經引領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學研究,可謂“中國的復興”。
三? ?百年育種的一些標志性品種
??????我國水稻育種經歷了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以及超級稻育種等重大飛躍。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伴隨著一批新品種的誕生與風靡,推動我國水稻單產不斷創出新高。
??????“廣場矮”“珍珠矮”等矮稈品種推廣應用,解決了高稈水稻品種易倒伏、施肥受限、單產較低等突出問題,單產達到了234.3公斤,比原有高稈品種增加30%左右;
??????“三系”和“兩系”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取得突破,南優2號、桂朝2號、汕優63等雜交水稻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帶動全國水稻畝產穩定邁上400公斤臺階;
??????“超級稻”重大項目啟動,兩優培九、Ⅱ優838等品種誕生,推動全國水稻畝產突破450公斤;
??????21世紀以來,優質高產、綠色高效水稻品種培育,分子設計育種理論實踐和應用,推動產業再攀一層。2019年我國水稻平均畝產首次突破470公斤,代表性品種有綏粳27、龍粳31號、晶兩優華占等。
??????參考趙健等發表的“中國水稻百年育種的一些標志性品種”,本章節整理了中國水稻百年育種的一些標志性品種,供參考。

??????中山1號
??????1926—1933年期間,中山大學農學院丁穎先生團隊利用野生稻通過自然雜交獲得的隱性分離固定品種,成功選育出中山1號品種。這是中國最早用雜交法育成的水稻品種,更是國際上由野生稻通過種間自然雜交育成的第1個栽培稻品種。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通過系統選育、雜交育種和輻射誘變育種等多種途徑對其進行改良,共衍生了至少8輩95個品種,衍生品種數量之多、種植面積之大、栽培年限之長、對水稻生產貢獻之大,在水稻育種史上堪稱罕見。
??????南特號
??????1938—1947年期間,以原江西農業研究院葉常豐和許傳禎為核心的育種工作者,選育出近代推廣面積最大、推廣速度最快的優良品種南特號。
??????矮仔占4號及其衍生品種(廣場矮、珍珠矮)
??????1955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黃耀祥等為了解決水稻的倒伏問題,從廣西農家種矮仔占進行純系選育,獲得矮仔占4號,并1959年從矮仔占4號/廣場13號組合中育成高產穩產早秈品種廣場矮。這是我國第1個以雜交育種方法育成的品種,種植面積一度達到66.7萬hm2。1962年又育成珍珠矮(矮仔占4號/惠陽珍珠早),因其適應性廣,在南方稻區最大推廣面積達300.0萬hm2。矮仔占4號是我國最早用于矮化育種并育成最多矮稈品種的主體親本,在中國水稻育種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汕優2號
??????1973年,由江西省萍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顏龍安等用珍汕97A和IR24雜交培育的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勢組合秈型三系雜交水稻。
??????南優2號
??????1974年,由袁隆平所在的湖南水稻雜優利用協作組用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恢復系IR24配制而成。1978年全國推廣面積達297.9萬hm2,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的標志性品種。
??????汕優63
??????1980年,福建省三明市農科所研究員謝華安等創新抗病育種方案,在稻瘟病重災區播種、選種,育出抗瘟性、配合力、恢復力和再生力均強的恢復系——明恢63,1981年利用珍汕97A和明恢63配組育成汕優63,克服了先前選育出的雜交稻稻瘟病重的特點,并且適應性廣,米質也較好,迅速在全國推廣種植。汕優63累計推廣6000多萬hm2,1987年開始連續15年推廣面積第一。
??????兩優培九
??????1996年,江蘇省農科院鄒江石研究員以培矮64S為母本,9311為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亞種可雜交中熟秈型新組合,是世界上第一個投入大面積生產應用的兩系雜交稻,也是迄今為止推廣面積最大的兩系雜交稻。
??????晶兩優華占
??????隆平高科種業科學院院長楊遠柱團隊利用不育系“晶4155S”和恢復系“華占”配組育成。品質為國優3級,是農業農村部確認的廣適性超級稻,也是科技部“863”計劃專家組認定的綠色超級稻,2018年、2020年、2021年推廣面積均居全國雜交水稻第一位。
??????龍粳31
??????2000年,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潘國君研究團隊以抗病的龍花96-1513(龍粳13號)為母本,以高產的墾稻8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創造了我國粳稻年種植面積的歷史紀錄,也是我國自主選育的推廣面積最大的粳型常規稻品種。自審定以來累計推廣667.0萬hm2以上。
四?近五年推廣面積前10大品種
??????本章節整理了近年來全國農技中心已公布的,推廣面積排名前10的水稻品種。

??????可以看到,常規稻品種排名變化不大,龍粳31、綏粳27、黃華占、南粳9108、中嘉早17、綏粳18連年位于推廣面積前幾位,成為“常勝將軍”。
??????根據數據,2021年,龍粳31推廣面積為1068萬畝,綏粳27為912萬畝,黃華占647萬畝。

??????雜交稻中,晶兩優華占、晶兩優534在2018-2021年推廣面積均位于前二;隆兩優華占連續5年排名前三;隆兩優534、C兩優華占、泰優390也連年位于前10榜單。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由廣西綠海種業有限公司選育的野香優莉絲從此前第9名上升至第5名;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選育的荃優絲苗、荃優822均進入前10。
??????2021年,晶兩優華占推廣面積485萬畝,晶兩優534為455萬畝,隆兩優華占359萬畝。
??????為了幫助農民選種用種,加快推動品種更新換代,2023年3月,農業農村部首次發布了《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
??????其中,水稻骨干型品種10個:龍粳31、南粳9108、黃華占、晶兩優534、晶兩優華占、中嘉早17、隆兩優華占、荃優822、宜香優2115、美香占2號;
??????成長型品種9個:綏粳27、晶兩優8612、隆兩優534、野香優莉絲、中早39、荃優絲苗、荃兩優絲苗、甬優1540、南粳5718;
??????苗頭型品種15個:瑋兩優7713、川康優2115、泰優808、瑋兩優8612、兩優5078、荃兩優069、中浙優H7、荃兩優1606、玉龍優1611、九優27占、華浙優210、卓兩優1126、寧香粳9號、青香優19香、農香42;
??????特專型品種2個:旱優73(節水抗旱稻)、豐兩優香一號(再生稻)。
??????2023年6月,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主導品種,水稻品種有19個,分別為綏粳27、龍粳31、中嘉早17、晶兩優華占、野香優莉絲、荃優822、宜香優2115、中早39、甬優1540、南粳9108、寧香粳9號、荃兩優絲苗、川優6203、南粳5718、昌兩優8號、吉粳816、Y兩優911、金稻818、美香占2號。
??????此外,2023年,我國超級稻新增品種16個,為龍粳3010、龍粳3013、泗稻301、寧香粳9號、浙粳優77、中組53、舜達135、中組18、瑋兩優8612、瑋兩優7713、隆兩優8612、青香優19香、品香優美珍、品香優秱珍、川康優絲苗、泰優808等。
??????企業是種業發展的主體。哪些企業育成品種多?根據鄧偉、張新明發表的“中國水稻種業發展歷程研究”,制作下圖。

??????從水稻品種權申請情況來看,1999—2021年,申請量排名前15名的申請人共申請了4406件,占水稻總申請量的34.32%,其中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申請了472件;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了400件;中國水稻研究所,申請了395件。
??????哪些企業的品種叫座?從種子銷售額來看,根據全國農技中心數據,2021年,常規水稻商品種子銷售額前3位分別是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齊齊哈爾市富爾農藝有限公司;2021年,雜交水稻商品種子銷售額前3位分別是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 水稻大事記
??????1934年,“中國稻作科學之父”丁穎院士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野生稻血緣的雜交水稻新品種“中山一號”;
??????1949年,丁穎院士發表《中國稻作之起源》,并于1957年發表《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和演變》等論文,認為水稻起源于中國華南和江南,并把栽培稻命名為秈亞種(subsp.hsien)和粳亞種(subsp.jeng),為中國現代稻作科學奠基;
??????1959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黃耀祥院士培育出中國第一個矮稈秈稻品種“廣場矮”,抗倒耐肥,開創了矮化育種先河;
??????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成為改變世界的“東方魔稻”;
??????1973年,湖北沙湖原種場農技員石明松在水稻農墾58大田中發現光敏核不育現象,并育成了首個光敏核不育系農墾58S,開啟了我國兩系雜交水稻的研究;
??????1980年,雜交水稻技術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給美國,拉開雜交水稻國際化的序幕;
??????1981年,福建省三明市農科所的謝華安研究員創新抗病育種方案,利用珍汕97A和明恢63配組育成汕優63,克服了先前選育出的雜交稻稻瘟病重的特點。汕優63從1987年起連續15年種植面積冠居全國,單年最大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是迄今為止國內種植面積最大、推廣速度最快、連栽時間最長的品種;
??????1985年,原農業部首次在長沙召開優質稻米發展座談會。隨后,發布了《優質食用稻米》標準(NY20-1986),并于1986、1992、1996年三次評選優質米品種、優質米產品,推動了優質水稻的發展;
??????1996年,超級稻計劃啟動,持續刷新水稻單產紀錄;
??????1997年,中國稻谷總產量首次突破2億t;
??????2000年,《種子法》實施,中國正式邁進種子市場化階段;
??????2002年,《科學》雜志以封面圖和大量的版面登載了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的歷史性論文,《科學》雜志總編肯尼迪說,這是科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2011年,國務院8號文開啟了改革時期,我國步入市場導向的商業化育種新進程;
??????2016年,新《種子法》施行,綠色通道開啟,水稻品種“井噴”;
??????2020年,我國水稻試行實質性派生品種(EDV)制度,水稻種業機制創新邁出重要一步。
??????主要參考資料:
??????[1]程式華.中國水稻育種百年發展與展望[J].中國稻米,2021,27(04):1-6.
??????[2]趙健,尹合興,朱承祺,劉定富,方福平,沈志成,應繼鋒,中國水稻百年育種的一些標志性品種[J].中國稻米,2022,28(05):66-73.
??????[3]鄧偉,張新明.中國水稻種業發展歷程研究[J].中國種業,2022(11):1-10.DOI:10.19462/j.cnki.1671-895x.2022.11.038.
??????[4]MAIGOO品牌榜知識榜.中國水稻產量省份前十名
??????來源:種業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