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彎孢霉葉斑病(Curvularia leaf spot of Maize)是主要由新月彎孢(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n)引起的葉部病害。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河北各地普遍發生,對玉米生產造成嚴重影響。據統計,2022年我省玉米彎孢霉葉斑病統計發生300萬畝,以唐山、廊坊、衡水、滄州等中部地區夏玉米發生較為嚴重。截止到本年度8月上旬,由于前期連續多日的高溫多雨天氣,彎孢霉葉斑病在保定市高碑店、徐水區、滿城區,石家莊藁城、正定等區域已初步顯示出癥狀,該病害可對玉米造成10%-20%的產量損失,并且發生較早,造成的損失越大,需及早采取防控措施。
一、發病癥狀
玉米彎孢葉斑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也可危害葉鞘和苞葉。初侵染病斑為水漬狀褪綠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展成圓形或者橢圓形,其中心呈黃白色或灰白色,邊緣為褐色,周圍有褪綠的暈圈,似“眼”狀。常見的病斑類型有兩種:抗性病斑多為褪綠點狀斑,病斑較小,一般為1~2 mm×1~2 mm;感病病斑較大,中心有壞死區,一般為4~5.0 mm×5~7 mm,發病嚴重時,病斑密布玉米葉片,形成大面積壞死,甚至導致葉片枯死。
二、發生規律
病原菌能夠寄生多種禾本科植物以及其他雙子葉植物,有較廣的寄主范圍。若冬季干燥,病原菌可以安全越冬,作為次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風雨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遇合適條件萌發侵染葉片,在葉片上形成病斑,并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病原菌進一步在田間并向其他玉米田擴散,形成再侵染。高溫高濕條件下可在短期內造成該病害大面積流行。

三、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
種植抗病品種是控制玉米彎孢葉斑病發生流行最經濟有效的措施。
2、 清除病殘體,減少越冬菌源
病菌易在地表或淺層土壤的病殘體上安全越冬,因此在病害常發區和重病區,應在玉米收獲后,馬上將秸稈趁含水量高粉碎深翻還田,加快病殘體的腐爛,創造不利于病菌越冬的環境,減少來年初侵染菌源。
3、 化學防治
可選用含苯醚甲環唑、丙環唑、氟環唑、氟菌唑、吡唑醚菌酯等有效成分的化學藥劑,施藥1次即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