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技 » 正文

豇豆綠色種植技術操作規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8-08  來源:  瀏覽次數:339
 
      豇豆質量安全關鍵在種植源頭,通過改變傳統種植方式,選擇優質品種、調控種植密度、合理輪作、改善土壤環境、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等綠色高效栽培路徑,可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我省豇豆病蟲害主要有薊馬、蚜蟲、斑潛蠅、豆莢螟、菜青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紅蜘蛛、銹病、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病毒病及土傳病害等,防治上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植保方針,綜合應用農業防治、理化誘控、生物防治及科學安全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在有效控制豇豆主要病蟲為害的基礎上,實現化學農藥減量化。
      
      一、豇豆大棚早春栽培
      
      (一)品種選擇
      
      豇豆大棚早春栽培,宜選用早熟、豐產、耐寒,抗病力強,鮮莢纖維少、肉質厚、風味好,植株生長勢中等,適宜當地或銷售地區消費習慣的豇豆品種。
      
      (二)培育壯苗
      
      1.種子處理。有包衣的豇豆種子,直接播種。無包衣的種子于播前晾曬半天或一天。育苗時,先用55℃熱水燙種,不斷攪拌并保持恒溫15~20分鐘,冷卻至室溫浸種6~8小時,中間淘洗2次,用濕毛巾包好,放在20~25℃條件下催芽,出芽后備播。
      
      2.播種育苗。早春大棚豇豆宜采用育苗移栽,苗齡25~30天,播種期最早在2月中下旬。播種過早,地溫低,易出現漚根死苗;苗齡過大,定植時傷根重,緩苗慢;播種過遲達不到早熟目的。
      
      3.苗期管理。播種初期苗床保持較高的溫度,白天25~30℃,夜間15~20℃。幼芽拱土后揭去地膜,出苗后苗床溫度降至白天20~25℃,夜間15~18℃。加強光照,保持充足光照,注意防止苗期低溫多濕。苗出齊后要開始通風排濕,防止幼苗下胚軸過度伸長而發生徒長,放風要掌握由小到大的原則,否則容易造成“閃苗”,當白天外界氣溫達17℃以上時注意放風,夜間氣溫15℃以上時,可不覆蓋,苗期一般不追肥、不澆水。定植前3~5天,除去保護地的各種覆蓋物練苗。塑料缽育苗,在定植前還要澆一次透水,以利于脫缽。經過20~25天的苗期,此時秧苗第一片復葉已充分展開,第二片復葉初現,可以準備定植。
      
      (三)及時定植
      
      1.整地施肥。春季在定植前15~20天扣棚烤地,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有機肥或商品有機肥1500~1000千克,過磷酸鈣80~100千克,硫酸鉀40~50千克或草木灰120~150千克,2/3的農家肥撒施,余下的1/3定植時施入定植溝內,定植前1周左右在棚內做畦,一般做成平畦覆蓋栽培,雙行種植畦寬約1.2~1.5米(帶溝),單行種植畦寬約60~70厘米(帶溝),畦高15~20厘米,畦間距30~40厘米,覆膜前整地時灌水。
      
      2.定植。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苗齡25天左右,當棚內地溫穩定在10~12℃,夜間氣溫高于5℃時,即可選晴天定植,行距50~60厘米,株距20~35厘米,每壟種2行,每穴3~4株苗,每畝定植3000~3500穴。
      
      (四)田間管理
      
      1.溫濕度管理。定植后4~5天密閉大棚不通風換氣,棚溫白天維持28~30℃,夜間18~22℃。當棚內溫度超過32℃以上時,可在中午進行短時間通風換氣。遇寒流、霜凍、大風、雨雪等災害性天氣時,要采取臨時增溫措施。緩苗后開始放風排濕降溫,白天溫度控制在20~25℃,夜間15~18℃。進入開花結莢期后逐漸加大放風量和延長放風時間,一般上午當棚溫達到18℃時開始放風,下午降至15℃以下關閉風口。
      
      2.插架整蔓。當植株長出5~6片葉開始伸蔓時,要及時用竹竿插“人”字形架或采用拉網,引蔓于架或網上。主蔓第一花序以下的側芽及時抹去。早春棚室環境條件優越,側蔓抽生快,易造成叢生,應及早整理。豇豆主蔓爬滿架后及時摘除主蔓頂芽,促使葉腋間形成花芽,主蔓第1花序以下的側芽全部摘除,第1花序以上的弱小葉芽也全部摘除,所有側枝都及時摘心,僅留1~3個節形成花序;及時摘除老葉、病葉。
      
      3.水肥管理。澆定植水后至緩苗前不澆水、不施肥,若定植水不足,可在緩苗后澆緩苗水,之后進行中耕蹲苗(地膜覆蓋的不需中耕),中耕不宜過深,以免傷根,甩蔓后停止中耕,開花結莢后結束蹲苗。在豇豆復葉出現、抽蔓插架、開花結莢初期及結莢盛期追肥,每畝每次追施45%硫基復合肥(15-15-15)7~10千克,結莢期10~15天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1次。開花前控制水分,結莢后充足供水,盛果期后適當補水,避免缺水。
      
      (五)及時采收
      
      豆莢采收要及時,否則豆莢衰老,肉質疏松,外皮增厚,莢腔中空,食用品質變劣。另外采收嫩莢過遲,由于莢內種子發育消耗過多養分,會影響其他花序的開花、結莢,還易引起植株早衰。春季豇豆播種后60~70天即可開始采收嫩莢。開花后10~12天豆莢可達商品成熟,采收標準是莢果飽滿柔軟,種粒處剛剛顯露而微鼓。一般情況下每3~5天采收一次,在結莢高峰期可隔一天采收一次,采摘最好在下午進行。
      
      二、豇豆大棚秋延后栽培
      
      (一)選用良種
      
      豇豆秋延后栽培,宜選用秋季專用品種或耐高溫、抗病力強、豐產,植株生長勢中等,不易徒長,適于密植的春秋兩用豐產品種。
      
      (二)播種育苗
      
      播種時間宜在當地早霜來臨前80天左右。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種,過早播種,開花期溫度高或遇雨季濕度大,易招致落花落莢或使植株早衰,晚播,生長后期溫度低,也易招致落花落莢和凍害、產量下降。大棚秋豇豆也可采用育苗移栽,先于7月中下旬在溫室、塑料棚內或露地搭遮陰棚播種育苗。
      
      (三)適時移栽
      
      苗齡15~20天,8月上中旬定植,穴距以15~20厘米為宜,以增加株數和提高產量。
      
      (四)肥水管理
      
      豇豆秋延后栽培,苗期溫度較高,土壤蒸發量大,要適當澆水降溫保苗,并注意中耕松土保墑,蹲苗促根,但澆水不宜太多,要防止高溫高濕導致幼苗徒長,雨水較多時應及時排水防澇。幼苗第一對真葉展開后隨水追肥一次,每畝施尿素10~15千克。開花初期適當控水,進入結莢期加強水肥管理,每10天左右澆一次水每澆2次水追肥一次,10月上旬以后應減少澆水次數,停止追肥。一般在蔓長2米時摘心。
      
      (五)保溫防凍
      
      豇豆開花結莢期,氣溫開始下降,要注意保溫。初期,大棚周圍下部的薄膜不要扣嚴,以利于通風換氣,隨著氣溫逐漸下降,通風量逐漸減少。大棚四周的薄膜晴天白天揭開,夜間扣嚴。當外界氣溫降到15℃時,夜間大棚四周的薄膜要全封嚴,只在白天中午氣溫較高時,進行短暫的通風,若外界氣溫急劇下降到15℃以下時,基本上不要再通風。遇寒流和霜凍要在大棚下部的四周圍上草簾保溫或采取臨時措施。
      
      三、豇豆主要病蟲害防治
      
      (一)農業防治
      
      1.輪作控害。宜與水稻玉米等糧食類或葉菜類非豆科作物輪作倒茬,最好能夠實施大面積連片的水旱輪作,保持適宜豇豆種植的良性土壤環境。
      
      2.清潔田園。上茬蔬菜采收后,及時將雜草、殘株、病葉等清理干凈,減少病蟲源。
      
      3.土壤處理。豇豆播種前可用高錳酸鉀或草木灰做好土壤處理,然后翻耕曬壟,深翻土地30厘米左右,晾曬土地15天以上(大棚種植則需高溫悶棚15天以上)。播種時挖溝起畦,畦高不低于30厘米,嚴防積水。
      
      (二)理化誘控
      
      1.地膜覆蓋。播種時畦面覆蓋銀黑雙色地膜,四周用土封嚴蓋實,黑色朝下防治雜草,銀色朝上趨避薊馬、蚜蟲等害蟲,同時防止害蟲落土化蛹。優先選用可降解地膜。
      
      2.防蟲網阻隔。蔬菜生長期在田塊四周覆蓋40~80目防蟲網,40目防蟲網防止斜紋夜蛾、甜菜夜蛾、豆莢螟等進入為害,60目以上防蟲網防止薊馬等小型害蟲進入為害。適宜目數根據靶標害蟲、生產環境和栽培模式等因素綜合考慮。防蟲網棚需加強通風、排水、遮陽等。
      
      3.性誘劑誘控。大面積連片種植的露地豇豆,可應用性誘劑誘殺斜紋夜蛾、甜菜夜蛾、豆莢螟成蟲。根據豇豆生長期調整誘捕器進蟲口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頂部15~20厘米,生長中后期高出地面1~1.5米。
      
      (三)生態調控
      
      1.種植功能植物。豇豆播種前后,在豆田邊緣種植白三葉草、波斯菊、藿香薊、芝麻等顯花植物,涵養天敵;種植薄荷、茴香、迷迭香等芳香植物趨避薊馬、粉虱、蚜蟲、斑潛蠅等害蟲遷入。
      
      2.釋放天敵。苗期噴施生物農藥壓低蟲源基數,施藥7天后釋放小花蝽防治薊馬,釋放捕食螨防治螨類和薊馬若蟲等,釋放麗蚜小蜂等防治粉虱,釋放姬小蜂或潛蠅繭蜂等防治斑潛蠅,釋放食蚜蠅、瓢蟲等防治蚜蟲。釋放天敵后做好病蟲害監測,病蟲害達到防治指標的要及時施藥防治并優先選用對天敵友好的生物農藥。
      
      (四)科學用藥
      
      1.苗期噴淋(灌根)處理。薊馬、粉虱發生嚴重的地塊,使用噻蟲嗪等內吸性殺蟲劑,在移栽前1~2天對苗床進行噴淋處理,或者在幼苗期進行灌根處理。
      
      2.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控。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優先應用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甜菜夜蛾,苦皮藤素防治斜紋夜蛾,蘇云金桿菌防治豆莢螟,乙基多殺菌素防治豆莢螟、美洲斑潛蠅,多殺霉素、金龜子綠僵菌防治薊馬,苦參堿防治薊馬、蚜蟲、蛇床子素防治白粉病等。
      
      3.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農藥。在主要病蟲害發生為害關鍵期,病蟲為害較重時,應用在豇豆上登記了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控。采收前可使用溴氰蟲酰胺、吡蟲啉·蟲螨腈、高效氯氰菊酯、戊唑·嘧菌酯等藥劑防治薊馬、豆莢螟、斑潛蠅、銹病等病蟲害。開始采收后,使用安全間隔期不超過3天的多殺素·甲維、茚蟲威、硫磺·錳鋅等化學藥劑防控病蟲害。注意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輪換使用,防治對象相近的,作用機理相同的多種不同藥劑一次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施藥后,在農藥安全間隔期內嚴禁采收豇豆。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