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農業科學院:
多樣化種植技術提升河西走廊糧食產能
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魯明)日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西北灌漠土區多樣化種植保墑培肥與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項目田間觀摩會暨專家咨詢會在甘肅省武威市、張掖市舉行。
據介紹,河西走廊是西北重要的綠洲高效農業生產基地,該區域內制種玉米、蔬菜、牛羊養殖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迅速。為探索新的可持續的農業生產系統,更好保障河西走廊地區糧食安全,甘肅省農科院系統研究作物及品種選配、時空優化配置、播密協調、縮株增密、水肥投入、根瘤菌接種等高光效多樣化種植關鍵技術,通過技術集成創新、農機農藝融合,構建了“青貯玉米/大豆寬幅間作”“玉米套作豌豆”“淺埋滴灌小麥/玉米寬幅帶狀種植”等4種土壤增碳培肥與產能協同提升多樣化種植技術模式。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研究所所長湯瑩介紹,“青貯玉米/大豆寬幅帶狀間作”模式集成了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玉米縮株增密、覆膜精量播種、膜下滴管水肥分帶精準管理、土壤封閉處理、增施腐熟有機肥、玉米大豆機械化混收混貯、殘膜機械化回收、根茬粉碎還田等9項關鍵技術。實現了兩種作物旋耕、覆膜、播種、施肥、打藥一體化作業,顯著提高了機械作業效率,解決了傳統間套作技術組裝配套不足、難以實現機械化的瓶頸問題,有效提升了耕地產能。
該模式當年示范方混合青貯飼料目標產量可達5噸/畝以上,在保障青貯飼料產量的同時可增收一季大豆,較單作增產20%;實現了青貯玉米、大豆機械化混收混貯,混合青貯飼料淀粉含量達35%以上,蛋白質含量提升2%左右,有效提升了飼料品質,同時能有效提升大豆產能。項目可利用間作模式水肥調控及大豆根瘤固氮技術,降低化肥用量,促進農田生物多樣性增加,實現土壤固碳培肥及耕地地力提升,改善集約化生產及連作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