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企集群建基地 種子生產提質效
——來自山東省嘉祥縣國家大豆制種基地的調研
嘉祥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黃泛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易于耕作,適宜夏大豆生長,是我國重要的大豆制種基地。在國家制種大縣獎勵政策的持續支持下,嘉祥大豆制種基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也需要通過項目支持、基地共建等,切實解決產業效益偏低等問題。
多措并舉聚合力,推動種企集群發展
目前,嘉祥全縣大豆良種繁育面積18萬畝,年繁制種量約1.5億斤,年供種占黃淮海流域大豆種子交易量的70%以上,大豆種業成為當地的農業主導產業。
政策扶持,助推產業集聚發展。嘉祥縣強化規劃引領,明確發展思路和目標。培育龍頭企業,創新開展繁種大豆收入保險試點等,發放“大豆產業集群貸”1.5億元。推動集群發展,整合涉農項目資金6000余萬元。創新“種業+綜合服務”經營模式,引導種業企業入園集聚。嘉祥縣成為國內大豆種子生產集聚區、銷售集散地、科技集成應用區。
強化科企深度合作,提升育種創新水平。積極支持種業企業與科研院校開展聯合育種、技術研發等方面合作,加強人才引進。開展育種研發,擁有自主育種能力企業7家,先后選育“圣豆”“嘉豆”“華豆”等一大批高產優質新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品種104個。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發揮聯農帶農作用。創新實行“土地流轉、訂單帶動、股份合作、種糧協同”發展模式,全縣種業關聯企業達27家、農民合作社221家、家庭農場227家,帶動制種農民30余萬戶。
優化種業市場環境,擦亮“嘉祥豆種”品牌。加強種子市場監管,持續強化種子執法檢查,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成立嘉祥種子協會。積極申報“嘉祥豆種”地理標志產品,承辦首屆全國大豆種業高峰論壇、全國大豆良種增產增效現場觀摩會等活動,提升“嘉祥豆種”品牌知名度。
仍存諸多困難,制約產業健康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嘉祥國家大豆制種基地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是,面對新形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產業經濟效益偏低。從種植比較效益看,嘉祥縣大豆制種畝均效益比種植玉米低350元,農民擴大大豆制種積極性不高。從產業結構看,種業產業鏈條短,難以延伸,缺乏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品附加值低。
種業企業競爭力不強。企業多數為小規模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高,平均銷售利潤率僅5%左右,自主創新能力弱。全縣僅7家企業具有自主育種能力,占比不到1/3。種業人才缺乏,檢驗人才尤其匱乏,種子加工現代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企業發展用地和融資難。多數企業正處在發展上升期,晾曬、倉儲、加工都需要土地,經營用地審批難度大。同時,缺少適合種業企業的貸款品種,到收購種子時,資金周轉壓力很大。
此外,種子市場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大豆種子市場中無證生產、套牌侵權和制售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仍然存在;個別種子企業誠信經營意識欠缺。
推進基地與企業共建,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嘉祥國家大豆制種基地取得的進展及其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新發展階段,國家制種基地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推進優勢基地與龍頭企業結合共建,提升種子生產質量和效益,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要打造一批國家種業強縣。建議國家研究制定種業強縣評價辦法,在全國96個制種大縣和120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中遴選一批種業強縣,積極整合政策、資金、項目等資源要素,重點支持種業強縣的產業鏈建設。
要推進制種基地與龍頭企業結合共建。支持種業企業與制種大戶、合作社、農民建立長期契約合作關系,支持企業建設現代化種子生產加工設施。引導企業在發展戰略布局中統籌基地建設,加大資金、裝備、人才投入力度,立足當地打造支柱產業、富民產業。
要強化制種基地科技支撐和管理服務。探索利用田間可視化、水肥智能施用等智慧技術,提升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強化制種企業生產經營許可資質等市場準入審查,嚴格落實生產備案制度。定期開展制種基地巡查,抓好制種過程管控。
要強化制種基地考核和工作宣傳。加快制定國家制種基地績效評價管理辦法,嚴格落實“有進有出、動態管理”。及時總結制種基地建設,深入挖掘基地企業結合共建、政策創新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加大宣傳力度。
(作者系山東省禹城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掛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