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農谷總體規劃面積為1612平方公里,整體思路按照一核、兩帶、三區進行規劃。平原示范區作為中原農谷核心區,規劃面積342平方公里,主要打造國際一流農科“芯”城。瞄準世界前沿,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原始創新高地、科技新城、產業新城。其中包括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中原研究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平原實驗室、中農發集團、牧原集團等眾多科研單位、企業。核心區的主要任務是以科技研發為主,包括種子、種苗、種畜,同時壯大河南省小麥、水稻、花生、玉米、大豆等傳統優勢。

6月30日,“產業媒體看農谷”活動在平原示范區成功舉辦。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岳永鵬,新鄉農業高新技術發展促進中心主任楊海峰,示范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辛曉川,35斗聯合創始人畢元鋒及外宣辦、商務局、新鄉農高中心及受邀行業媒體、企業代表參加此次活動。
通過室內座談交流和實地考察,對中原農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感受到河南通過集聚種業領域科技創新資源,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農業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科研試驗示范基地集群、種業產業集群,把“中原農谷”建設成為匯聚全球一流種業人才、掌握全球一流育種技術、具備全球一流科研條件、培育全球一流農業生物品種、擁有全球一流種業企業的種業基地,成為引領我國種業跨越式發展并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技力量的決心和意志。

河南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中原農谷”建設方案出臺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時強調:“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舉足輕重,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河南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產能穩定在1300億斤,占全國近1/10;每年調出600多億斤原糧及加工制品,成為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中原糧倉。為進一步保護好大國糧倉,聚焦國家種業、糧食安全重大需求,河南省政府2022年4月出臺《“中原農谷”建設方案》,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品牌優勢的“中原農谷”。2022年1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中原農谷建設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的意見》,加快打造“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農谷”的發展格局。“一方案一意見”共同組成了全方位支持“中原農谷”的政策框架。2023年6月13日,河南省政府重磅發布《中原農谷發展規劃(2022-2035年)》。


科技賦能“中原農谷”,打造千億級種業產業集群
2022年12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建設“中原農谷”種業基地的意見。意見明確了總體要求、建設目標、主要任務、支持措施和組織實施。
(一)高水平服務種業基礎研究主體。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科研機構為支撐的基礎研究機制,全方位服務種業基礎研究主體,重點圍繞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破解種業領域重大科學問題。
建設種業領域基礎研究平臺。推動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與省農科院共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基地,解決種業基礎研究重大科學問題;支持中國農科院建設中原農業研究中心,攻克育種關鍵核心技術;高標準建設神農種業實驗室,賦予實驗室充分的人事自主權、經費使用自主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到“十四五”末爭取形成1000人左右的核心科研團隊。支持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科技學院、新鄉市農業科學院等省內高校、科研院所依托神農種業實驗室開展基礎研究。“中原農谷”足額保障種業基礎研究用地,提供基礎研究用地“一站式”服務。
引育種業領域基礎研究人才。依托國家、省級重大人才項目,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科學家、學科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種業基礎研究優勢單位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設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引進特聘研究員、訪問學者,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形式,培養一批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
突破種業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組建專門團隊,開發計算機輔助育種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采集和分析作物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表型組—環境組多組學數據,形成育種測算方法,系統解析重要性狀形成的生物學基礎,深度挖掘重要性狀的控制基因,促進種質資源創制和新品種培育工作進入全基因組導航層面,大幅提高基因利用、性狀聚合、品種培育的精準性;利用結構生物學、進化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等手段,以新型基因編輯、跨界改良、合成生物、倍性育種、數字智能等顛覆性育種技術理論為基礎,構建新一代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體系。
(二)高標準打造品種選育基地。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協同發力,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圍繞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芝麻、棉花、果蔬、花卉、畜禽、水產等,培育一批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種,把特色做優、優勢做強。
搭建品種選育平臺。加快推進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建設,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克服體制機制不活、創新動力不足、育種模式落后、種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打造我國種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加大對外科技合作力度,深化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等國際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創新能力;協同推進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籌)示范基地、河南大學農學院科研試驗示范基地、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牧原集團育種測定中心等平臺載體落戶種業基地;吸引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科院等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種業基地建立新型研發機構。
提升育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托種業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對育種基礎設施設備進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建立智慧育種管理模式。在種業基地建設全國一流水平的農作物品種選育基地12萬畝以上,林果品種選育基地2萬畝以上,畜禽品種選育基地1萬畝以上。根據“中原農谷”不同區域的生態特點和資源稟賦,圍繞不同育種創新主體和種子、種苗、種畜等不同物種的需求安排育種用地,建成國內規模最大、條件最好、品種最全、服務最優的農作物育種基地和亞洲最大的種畜禽凍精生產基地。
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支持河南種業集團落地種業基地,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航母型領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專業化平臺企業,加快形成優勢種業企業集群。培育大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龍頭企業,以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成果為支撐,形成公立機構基礎性、公益性科學研究與種業企業應用性、產業化技術攻關之間合理分工、緊密協作的育種體系,解決育種研發與市場脫節問題。
攻克育種關鍵共性核心技術。針對當前育種效率低、周期長、經驗依賴性強、育種資源匱乏等難題,重點攻克一批育種關鍵核心技術,建立高效、定向、精準、可預測的設計育種體系。利用光譜學、圖像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農業生物重要性狀精準測定技術,實現對種質資源的深度評價;克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抗蟲、抗除草劑基因,創制一批優異新材料,為生物育種產業化提供基因支撐;構建規模化的基因組編輯和轉基因技術體系,實現對重要農業生物育種性狀的精準定向改良;發展高效單倍體誘導和加倍技術,實現單倍體育種技術規模化應用;構建加速育種技術體系,實現一年多代,大幅縮短育種周期;建立農業生物表型與基因型關聯數據庫,構建全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構建高效的理化誘變、遠緣雜交等種質創新體系,拓寬種質資源基礎。
選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聚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對品種的重大需求,建立農業生物現代高效育種體系,培育優質高產、資源高效、環境友好、營養強化的突破性新品種。
(三)高質量建設繁種制種基地。充分發揮種業基地光熱資源充沛、地域代表性強、適宜種植區域廣的資源稟賦,吸引集聚一批種業龍頭企業,打造全國一流的強筋小麥、高油酸花生、高產大豆和優質水稻繁種制種基地,示范帶動全省繁種制種產業發展。

通過集聚種業領域科技創新資源,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農業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科研試驗示范基地集群、種業產業集群,把“中原農谷”建設成為匯聚全球一流種業人才、掌握全球一流育種技術、具備全球一流科研條件、培育全球一流農業生物品種、擁有全球一流種業企業的種業基地,成為引領我國種業跨越式發展并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技力量。力爭在2035年,“中原農谷”建成貫通種業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移轉化、企業孵化培育的全鏈條產業體系,打造千億級種業產業集群。
聚焦國家種業振興,強化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建設國際一流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平臺
6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的《中原農谷發展規劃(2022—2035年)》指出,聚焦國家種業振興、糧食安全重大需求,瞄準農業科技前沿熱點、關鍵核心技術卡點、產業提質升級痛點,整合集聚農業創新資源,貫通產學研用關鍵環節,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種業、糧食、食品聚合發展,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引領帶動支撐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堅持以種業振興為核心。把種業創新作為一號工程,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爭創國家重大種業創新平臺,引育一流種業人才,加強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培育更多當家品種,推進育繁推一體創新發展,努力實現種業自立自強、核心種源自主可控,加快建設現代種業強省。
立足河南、服務全國、面向全球,強化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建設國際一流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平臺,全力建設神農種業實驗室,打造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種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集群。
生物育種創新能力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科技創新能力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爭取神農種業實驗室成為國家實驗室基地,招引落戶全球十強種業企業實現突破,引育種業領域戰略科學家和農業領軍人才20人以上,建成全國一流水平品種選育核心基地15萬畝以上,種業產業綜合實力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中原農谷”強化戰略引領、區域布局、創新載體支撐,包括打造種業創新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重塑要素聚集創新環境等五大重點任務,全力打造“創新之谷、開放之谷、綠色之谷、智慧之谷、融合之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