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玉米生產由南向北陸續進入苗期管理階段。玉米苗期是指從播種出芽(出苗)至拔節的這一階段,我省玉米苗期一般約為30~50天。苗期主要以營養生長為核心,地上部生長相對緩慢,根系生長迅速。玉米管理主要目標是促根壯苗,促進根系生長,達到“苗全、苗齊、苗壯”,為高產創造基礎。根據今年播種前后局部地區氣溫變化劇烈、階段性低溫及降雨分布不均勻等不利氣候因素,特提出玉米苗期生產管理的技術意見。
一、查苗補漏
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科學做好補種、補栽準備,確保全苗。要準備好預備苗,出苗前相對播種較早或低洼地塊的玉米田要及時調查種子萌發情況,如出現“粉種”、“爛芽”等情況,要及時進行催芽補種。出苗后,如有缺苗斷條,要利用預備苗或利用田間臨近多余苗及時補栽,移栽、補栽過程中要多帶土、澆足水,以利于實現全苗。
二、中耕管理
今年我省降雨分布不均,部分地區氣溫偏低,出現“紫苗”情況,建議加強中耕管理,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地溫,調節土壤水分、促進根系下扎。中耕刀具作業要求距離玉米植株10 cm,中耕深度10~15 cm,作業中無明顯傷根、傷苗。可以在出苗后進行第一次中耕,6~7展葉結合追肥進行第二次中耕;秋季未深松地塊,可在春季深松,深松深度一般30~35 cm,2~4年深松一次。
三、苗期追肥
由于受土壤濕度大、氣溫低等因素影響,今年我省局部地區存在播種晚、出苗慢等情況,要結合玉米生育進程采取適當的施肥措施:生育進程正常的地塊,一般畝追施尿素15kg左右;而對于生育進程偏晚的地塊,為了促苗生育,追肥措施可結合中耕適當提前,并依據產量目標進行科學施肥,重視硫、鋅等中微量元素施用,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5kg左右,追肥深度在10cm~15cm,追肥時也可配合追施少量的磷鉀肥,提高抗逆性。
四、雜草防除
由于今春氣溫波動大,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部分地區雜草生長旺盛。對于苗前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區,應及時開展苗后除草。一般在玉米苗后3葉~5葉期,雜草2葉~5葉期,以稗草、狗尾草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地塊,用煙嘧磺隆+莠去津莖葉噴霧處理田間雜草以苘麻、藜、鴨跖草、小薊等雜草為主,伴有少量綠狗尾草、野黍、馬唐等雜草的地塊,可用硝磺草酮+莠去津莖葉噴霧處理。建議添加助劑,以利于充分發揮除草劑活性,提高除草效果。噴藥作業時嚴格掌握用量規范操作,避開中午、高溫、大風等不利條件,施藥前應查看天氣預報,如未來三天內有低于12℃低溫時段,應延后施藥,避免產生藥害。
五、化控防倒
對品種抗倒性差或根系扎根不良等易倒伏地塊,可選用玉米專用化控劑,如密高、玉黃金、噸田寶、金得樂、玉米健壯素、羥基乙烯利等控制下部莖節長度,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抗倒伏能力。嚴格遵循化控劑的施用時期和安全用量,可用扇形噴嘴,畝用水量30~40kg,噴施均勻,藥液要求隨用隨配;采用無人機噴施時要根據對應的植保機型、作業荷載嚴格參照植保行業標準進行操作。
六、病蟲防控
充分發揮全省鄉村監測網點作用,協同加強玉米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采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術,輔之化學防治應急控害措施。玉米苗期病害重點關注地下害蟲和土傳病害,2023年部分地區春季階段性低溫,對玉米苗期害蟲、地下害蟲及春季鼠害發生較為有利。抓住大喇叭口防治關鍵時期,可選用蘇云金桿菌、短穩桿菌、印楝素、球孢白僵菌或釋放赤眼蜂等措施進行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等化學藥劑防治玉米螟,并兼防雙斑螢葉甲;同時,混用吡唑醚菌酯可兼防玉米大斑病等葉部病害,混用噻蟲胺、噻蟲嗪可兼防蚜蟲,實現“一噴多防”、“一噴多效”的多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