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種業始于19世紀,興盛于20世紀中葉,主要歷經了從政府主導時期到全球化時期的不同發展階段。”
全球種業市場保持穩定
轉基因種子規模持續提升
現代種業始于19世紀,興盛于20世紀中葉,主要歷經了從政府主導時期到全球化時期的不同發展階段。而生物科技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種子產業,自1990年以來,美國的玉米和大豆單產提高了45%至50%。
育種方面,開發新品種的成本十分昂貴,育種公司將在每個新品種上獲得知識產權(即植物新品種權),并向使用者收取特許權使用費。因此,專利保護機制保護了生物科技公司的知識產權,也促進了公司在生物種子技術方面的不斷研發和創新,并使得具有領先研發實力的種業集團建立極高的競爭壁壘。

資料來源:中國轉基因育種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3-2030年)
從全球來看,隨著轉基因播種面積的增加,全球轉基因種子的市場規模也在持續增加。2022年,全球轉基因種子市場規模約為285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轉基因育種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3-2030年)
政府持續出臺轉基因育種政策
商業化即將落地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轉基因育種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3-2030年)》顯示,我國種子行業發展起步較晚,種業市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緩慢發展。育種技術方面,我國雜交育種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對于目前國際種業研發中主流的生物育種技術,我國目前尚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大規模商業化雖仍需時日,但市場空間巨大。
與國際領先種企相比,我國種業發展仍然存在劣勢和挑戰。首先,國內種企在研發投入和研發能力上遠遠落后于國際種企,且我國種子產業格局過于分散,單一種企難以形成國際競爭力;其次,部分先進性狀種子存在明顯的進口依賴性,尤其是具有先進性狀的玉米種子、部分高端麥種以及優質蔬菜種子嚴重依賴進口;并且,我國對新性狀研發產權的保護力度仍然不足,目前全球范圍內共75個國家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其中大部分國家加入1991年文本,我國僅加入1978年文本,導致在保護育種原始創新、擴大品種權人的權利范圍、延長保護期限、規范農戶特權等方面均存在差距。
2021年,為解決當前農業生產中面臨的草地貪夜蛾和草害問題,我國對已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和抗蟲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開啟種植示范試點,進展良好,2022年試點面積進一步擴大。2023年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最新一批轉基因生物安全(生產應用)證書,新增2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和1個轉基因大豆品種。至此,我國已發放13張轉基因玉米生物安全(生產應用)證書和4張轉基因大豆生物安全(生產應用)證書(同品種、不同生產應用區域的生物安全證書不重復計數)。2022年6月8日,農業農村部頒布《國家級轉基因大豆、玉米品種審定標準(試行)》;2022年12月底正式召開轉基因玉米品種審定會議,2023年有望成為轉基因商業化元年。
我國轉基因育種相關政策
|
時間
|
文件
|
主要內容
|
|
2020年2月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中央一號文件)
|
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大力實施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實施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
|
|
2021年1月
|
《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央一號文件)
|
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打好種業翻身仗、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等
|
|
2021年7月
|
《種業振興行動方案》
|
提出了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等五大行動,一要全面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二要大力推進種業創新攻關、三要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四要提升種業基地建設水平、五要嚴厲打擊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
|
|
2021年12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修訂案
|
202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轉基因植物品種的選育、試驗、審定和推廣應當進行安全性評價,并采取嚴格的安全控制措施
|
|
2022年2月
|
《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央一號文件)
|
貫徹落實種子法,實行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依法嚴厲打擊套牌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
|
|
2022年4月
|
《2022年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工作方案》
|
加強研究試驗監管;嚴格南繁基地監管;嚴格品種審定管理;強化種子生產經營監管;嚴格進口加工監管;做好種植區域跟蹤監測
|
|
2022年6月
|
國家級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審定標準(試行)
|
發布了轉基因玉米、大豆的品種審定標準,即轉化體真實性要求;轉基因目標性狀有效性要求;對回交轉育的轉基因品種的要求
|
|
2023年2月
|
《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央一號文件)
|
全面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扎實推進國家育種聯合攻關和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高產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等新品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有序擴大試點范圍,規范種植管理。
|
資料來源:中國轉基因育種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3-2030年)
截至2023年1月,我國共批準13張轉基因玉米、4張轉基因大豆和2張轉基因水稻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僅歸屬于5家公司、2家研究所和4所大學(其中2所大學和1家研究所通過與公司合作研發轉基因性狀),其中僅隆平高科與大北農為上市公司(先正達為籌備上市),這些企業先發優勢明顯,有望在轉基因商業化落地后快速搶占市場份額,享受成長紅利。
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需經歷約8-10年。
(1)中間試驗:將轉基因玉米和非轉基因玉米一起種植在小于4畝的試驗地中,投放草地貪夜蛾,測試抗蟲性的差異。
(2)環境釋放試驗:包括生物多樣性試驗、荒地競爭試驗等,環境釋放試驗報告,需要說明轉基因作物對環境中的非有害昆蟲不會造成影響,試驗數據獲得農業部批準后即可生產試驗。
(3)生產試驗:大規模的轉基因作物試驗,種植面積需大于30畝,沒有上限,試驗中引入了更多的土壤微生物,用于檢測轉基因作物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4)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復時間一般為1-2年。2019年起,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進程進入快車道,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時隔10年重新獲批,生物育種相關政策密集出臺,2019年和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均強調要加強農業生物育種技術研發,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種子和耕地作為年度經濟工作重點任務單獨列出。
我國玉米供給承壓
轉基因技術引入提升玉米供給水平
2010-2015年期間,國家大力鼓勵玉米種植,補貼力度較大,另外保持每年4000-5000萬噸的國儲輪入量,導致玉米價格居高不下。2015-2016年,國儲玉米庫存達到2.3億噸巔峰庫存,隨即開始輪出,玉米價格出現高臺大跳水行情。
2016-2018年,國家大力發展深加工企業,產能擴張速度較快,保持每年1000-1500萬噸的產能增速,對玉米庫存形成有效消化,玉米價格中樞緩慢上行。2019年因受非洲豬瘟影響,飼料端需求出現下滑,價格小幅回落;2020年至今,主要因為國儲玉米退出歷史舞臺,疊加生豬產能有效復蘇,玉米價格居高不下。

資料來源:中國轉基因育種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3-2030年)

資料來源:中國轉基因育種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3-2030年)
2023年,中國轉基因玉米由大田試驗轉為部分區域試銷,參考美國轉基因玉米推廣經驗,2023年中國轉基因玉米滲透率約為1.5%,預計未來2024-2026年,滲透率分別為10%、20%、30%。預計到2030年,轉基因玉米種子滲透率達到70%,市場規模達到270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轉基因育種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3-2030年)

資料來源:中國轉基因育種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3-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