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油菜收獲的季節。5月23日,在恩施州建始縣召開的山區油菜周年高產高效技術集成模式觀摩會上傳出喜訊,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聯合相關單位在當地建立的山區油菜周年高產高效示范田,菜油兩用油菜品種“大地199”,在每畝采摘300公斤菜薹后,再次獲得了271.2公斤的菜籽理論產量,預計實收產量在220公斤以上。
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擴大山區油菜種植面積、提高產量和效益,是增強我國油料供給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油料作物逆境生物學和抗性改良團隊首席科學家胡瓊研究員介紹,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油菜高產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和湖北省科技服務油菜產業鏈“515”行動的支持下,該所聯合有關單位開展協同創新,在建始縣高坪鎮望坪村等“二高”山區3000畝油菜示范現場,選用油菜品種“大地199”,因地制宜建立“油菜—夏玉米、油菜—高粱、油菜—大豆、油菜—紅薯、油菜—煙草”等周年生產模式。
據了解,油菜品種“大地199”具有豐產性突出、穩產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在國家區試中,平均畝產191.09公斤,含油量高達50%。在高坪鎮示范區,通過配套免耕穴播、秸稈還田、化肥減施節本增效等技術和實行“菜油兩用”“花油兩用”等多功能開發模式,實現了油菜與多種作物生產周年畝產純收入達2500元。其中,菜籽和菜臺綜合產值平均每畝達2308元,畝純收益在1608元以上。專家指出,這一技術模式增產、增收、增效顯著,為山區油菜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技術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