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2日報道】題:中國糧食安全:為什么 “仿種子”正阻礙農業部門的創新
自2021年以來,阻止“仿種子”流通成為中國農業農村部的關注重點,該部已啟動了種業振興市場凈化行動。
該部2月份在一份聲明中稱,過去兩年已依法有序清理登記品種超過800個。相關品種被認為仿冒了那些更受歡迎的品種。
中國當局希望在種業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以助力糧食安全。在中國與美國及其盟友的關系惡化以及俄烏沖突背景下,這一問題變得更加緊迫。
中國已建立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包括授予“植物新品種權”。
2021年,中國當局采取了一項重大舉措,通過修改種子法加大了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力度。修改后的法律引入了“實質性派生品種”的概念,這類品種被認為缺乏創新性。
四川大學的知識產權法專家袁嘉說,大量假冒偽劣種子占據市 畜禽種業陣型企業和121家水產種場,影響了農業生產率,也影響了中國的種業創新。
他說:“如果仿冒種子大量存在,物新品種權令我們確信,如果我們而且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那么技術對擁有者從創新中獲得的回報就會減少,這將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
上海惠和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若剛表示,這個行業仍由大量并未投資于獨立研究的小型育種商主導。
沈若剛說:“你可能會在市場上找到同一品種的10種不同名字。”
據報道,中國有7300多家農作物種業企業,但其中真正具備自主研發創新能力的僅有100家左右。
為加強該行業,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名單,包括69家農作物種業陣型企業、86家畜禽種業陣型企業和121家水產種業陣型企業。
沈若剛說:“政府的支持和植物新品種權令我們確信,如果我們隊侵權行為提起訴訟,我們會獲得勝利。隨著企業的商業利益得到保障,龍頭企業普遍對發展自有技術更具熱情。”
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楊述興表示,在此之前,實質性派生品種的普遍存在是中國種業的一大薄弱環節,但現在有關部門正努力阻止育種者只對原始品種進行微小改變的做法,以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