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瞄準種業關鍵問題——
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種業支撐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3月31日至4月3日,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在海南三亞舉辦。論壇上,國內外院士專家云集,建言種業發展。展廳內,50多家種業產業鏈相關企事業單位集中亮相,展示交流最新成果。身處種業振興關鍵之年,面臨哪些新形勢新要求?請看記者從這場種業盛會上帶來的報道。
今年,是種業振興“三年打基礎”的關鍵一年。面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新任務新要求,種業發展需要探索哪些新路徑,哪些難點痛點需要合力攻關?
在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上,各界政企代表、業內專家學者圍繞種業關鍵問題研討交流,全面明確種業新形勢、新任務,作專題報告、發布最新成果、分享最新理念,為合力推動種業振興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在“一粒種子”中踐行大食物觀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如何在種業發展中全面認識和貫徹落實大食物觀?
“從踐行大食物觀的理念和路徑要求看,必須重視種業科技創新。”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指出,踐行大食物觀,需要加快培育營養品質更好的農產品,找回“失去的味道”。
陳萌山建議,要從品種的選育入手,要把感官、加工、營養品質等納入育種目標,與產量性狀、農藝性狀、抗逆性性狀等一起構成國家農業新品種審定推廣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加強大食物種質資源體系建設,建立多元主體深度開放的種子產業體系。
果蔬是人民健康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落實大食物觀的具體載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指出,園藝產業在育種方面具有類型多、周期長、公益性等顯著特點。落實大食物觀,培育多樣化品種、滿足不同市場需求是園藝育種者的使命。選育優質、宜機、矮化、直立、抗性品種是關鍵。同時,要制定政策促進形成有效的育繁推體系,實現基因發掘、資源創新和品種培育、示范推廣的有效銜接。
向設施農業要食物,種業要如何發力?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許勇表示,我國是設施蔬菜產業大國,近年來,我國設施蔬菜生產特征對品種需求更加多樣。“保護地設施類型與生態氣候多樣,需要專用或廣適品種,保護地設施環境調控能力差,對品種抗性要求更高,設施生產的高投入對品種產量與品質要求更高,持續結果與品質一致性要求也更高。”
“隨著我國蔬菜生產規模快速擴大,種類也更加豐富多樣,栽培蔬菜有近300種。”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友軍指出,目前,我國蔬菜六大優勢產區保障了蔬菜的全年均衡供應。
在蔬菜營養優質育種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張友軍介紹,相關研究單位定位并克隆了黃瓜苦味、番茄風味、馬鈴薯自交親和、白菜結球、西瓜糖運輸等重要基因,創新了一批包括抗黃萎病大白菜、抗病毒病番茄、抗青瘡痂病馬鈴薯、耐低溫弱光茄子等在內的骨干親本,通過蔬菜種源創新關鍵技術,創制出了一批抗蟲、耐除草劑、富含花青素的蔬菜新品種。
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鏈融合貫通
我國水稻育種世界領先。如何充分發揮育種優勢,推動水稻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讓稻米產業提質增效?論壇上,多位專家從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品種選育應用、產業發展趨勢、大數據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交流研討,為產業發展支招。
種質資源作為育種基礎材料,占據著種業發展的源頭地位。通過優質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撬動產業發展的例子數不勝數。廣西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鄧國富舉例介紹,利用廣西野生稻資源培育出的優質水稻“桂99”系列組合累計推廣2億多畝,經濟效益超過40億元;育成以“豐田優553”為主體的系列優質品種,獲得了1550萬元的使用權轉讓……
“目前利用野生稻為研究載體,團隊持續開展雜交稻優質化分子機理研究,發掘了調控水稻粒型及堊白形成的新基因,為雜交水稻優質化改良方向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鄧國富指出。
以優質粳米為例,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謝輝對優質稻產業發展提出了建議,“目前,全國稻米市場供應充足,但優質粳米卻供不應求。優質粳稻產業發展必須以品質保障為核心,通過育種、種植、品牌三方聯動,打造優質優價各方共贏的全產業鏈閉環。品種+產地+標準化種植的‘金三角’模式是關鍵。”
“從影響大米品質的幾個方面來看,品種、種植、收儲加工分別占60%、20%、20%。”謝輝指出,作為產業鏈的前端,優質粳米育種研發要注重高產抗逆,兼顧營養、儲藏、外觀等品質性狀,適用直播、易制種等工業化性狀,以及養分利用、節水、再生等綠色性狀等諸多方面。
為推動水稻產業數字化、信息化建設,論壇上,由農業農村部基本建設項目支持、中國水稻研究所牽頭建設的國內首個水稻全產業鏈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正式啟動上線。平臺聚焦水稻產業數據生成、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打通水稻生產、儲備、市場、貿易、消費、科技全產業鏈,構建一個數據指揮中心、一張全產業大數據圖、五大應用模型和多個應用場景,將深化大數據在水稻產業領域應用。
中國水稻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徐春春舉例介紹,平臺中的大數據專題分析功能多樣,如通過對水稻病蟲害、自然災害發生及防治情況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出年度發生次數,分析出集中時間和區域,便于指導水稻生產。平臺五大預測分析服務還可為決策生產提供高效支撐。例如,價格分析預測模型通過收集企業及稻農銷售價格、批發市場價格、稻米貿易價格等歷史數據,結合氣象、區域產量等影響水稻價格的指標形成多維弱相關的數據集合,建成較為準確的價格預測模型,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
“南繁硅谷”創新動能源源不斷
南繁是我國科研育種的“加速器”,與種業發展密不可分。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種業發展論壇上,來自政府、龍頭企業、科研院校的100多位代表為推動南繁硅谷建設展開深入研討,探索種業改革創新模式和解決方案。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育紅介紹,近年來,海南省強化種業發展高點布局,大力提升南繁基地保障能力,著力打造種業科技創新平臺,不斷聚集和培育種業創新主體,持續推進種業領域制度集成創新,全面加強種業領域交流合作。
作為我國種子創新綜合性研究平臺與創新高地,崖州灣實驗室擔負著重要使命。“種業科技創新是一條涵蓋種子創新和商業推廣等全鏈條的科技創新過程。”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介紹,崖州灣實驗室將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創新中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打造種子精準分子設計創新平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立種業創新高地,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近年來,為推動“南繁硅谷”建設,海南省及相關部門凝心聚力,各項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目前,海南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17家科研院校,形成由頂級科研團隊領銜、不同類型科研機構為支撐的種業科技創新發展格局;通過引進和培育130余家種業企業,加快打造種業振興骨干力量;通過組建23個院士創新團隊和研究生“海南專項”計劃,不斷強化種業科技創新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建設知識產權“五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出臺《進境農業植物品種隔離檢疫與DUS測試同步開展試點方案》,加快植物品種進境和產業化進程,形成“南繁種業”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充分發揮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等平臺引領作用,舉辦“RCEP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論壇”“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海南三亞瓜菜新品種展示會”等精品論壇和會議,持續提升種業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