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做大做強種業,必須做優做強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龍頭企業,著力構建國家種業企業陣型,加快打造種業振興骨干力量。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農業品牌的競爭從種子就開始了。提及柞水木耳,已經成為金米村、柞水縣及陜西的一張靚麗名片,這樣的成就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正是李玉團隊對柞水木耳產業把脈問診,為柞水選育出了5個宜栽品種(4個黑木耳菌種、1個玉木耳菌種),并實現大面積推廣,輻射帶動全縣9個鎮辦42個村發展木耳產業,幫助當地建成木耳研發中心1個、木耳菌種生產加工基地1個、木耳博物館1座,還建成了獨具特色的“木耳小鎮”,年產木耳菌包可達1億袋,年栽培規模維持在7500萬袋左右,年產干木耳3750噸,實現產值近3億元。
提到水韻蘇米,作為省域公用品牌,自2018年啟動品牌建設以來,江蘇大米“放心、好吃、營養”的整體形象逐漸深入人心。繞不開的是核心品種——南粳系列優良食味粳稻的基礎支撐。其中,由著名水稻育種專家、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研究員及其團隊培育的“南粳46”品種已被業內公認為國內最好吃的大米,與公認為世界優質粳米標桿的日本“越光大米”相比也毫不遜色。在江蘇的種糧大戶和糧食企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吃好大米,就找王才林”。值得驕傲的是,“南粳46”大米品質與“越光大米”品質相當,但單產卻要高出一半 。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種業振興新時期,圍繞一粒種子,多省根據新時期國家戰略部署,籌劃設立種業集團,打造本省種業振興主力軍。
兩年過去,全國建了多少個省級種業集團?農參按照時間順序對此進行了梳理。
貴州省:成立貴州省現代種業集團,已與4位院士、12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
貴州省現代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是貴陽市農業農墾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子公司,2021年6月29日成立。種業集團公司緊緊圍繞農投集團全產業鏈發展布局,整合省內蔬菜育苗相關資源,已建成國內領先的兩個現代化種苗繁育中心,以及6個分中心,構建“2+6”現代化育苗體系,年育苗產能 4.6 億株。在生豬(PIC種豬)方面,目前與北京首農集團合作引進PIC種豬,在開陽、羅甸各建有一個曾祖代種豬場,可帶動年產600萬頭至800萬頭商品仔豬養殖,全部投產后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PIC種豬場。
廣東省:接連組建成立兩大種業集團。
2021年7月,廣東省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發揮恒健投資省屬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優勢,整合華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資源,以資本驅動種業發展;2021年9月,溫氏集團、恒健投資、華南農業大學簽訂協議,三方共同組建以中芯種業建設為起點的廣東畜禽種業集團。
廣東省種業集團有限公司圍繞“粵強種芯”目標,以“種業+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為核心路徑,以資本助力打通種質資源、技術攻關等產業“卡脖子”問題。種業集團對標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形成落實廣東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行動計劃,邁向“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畜禽種業發展取得顯著進展,在黃羽肉雞、瘦肉型豬等畜禽種業的創新能力全國領先,但在生豬育種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和新品種培育,白羽肉雞育種等領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廣東畜禽種業集團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新研發平臺,強化技術攻關,做強做大做優畜禽種業,助推廣東種業高質量發展,突破種源“卡脖子”,打好種業翻身仗,為全國提供廣東經驗和廣東方案。
四川省:組建四川省現代種業發展集團,注冊資本15億元,含農作物、瘦肉型豬和牛業三大種業專業子公司。
2022年3月2日,四川省現代種業集團正式成立。
種業集團是由省國資委履行出資人委托省農業農村廳代管的國有功能I型企業,主要承擔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戰略任務和重大專項任務,履行公益職能,致力于打造成為全國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五大平臺”,即種業資源整合平臺、種業人才聚集平臺、種業創新平臺、種業成果轉化平臺、種業開放合作平臺,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四川是全國種業大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均居全國第二;是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之一,擁有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縣9個,數量全國第一。但種業發展短板明顯,特別是種業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足。種業集團的成立,便是做大做強做優四川省種業產業的重大舉措。除了建設集團總部外,四川種業集團還將下設農作物種業發展公司、川豬種業發展公司、水產種業發展公司等子公司,著力補齊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業發展短板。
河北省:成立河北種業集團,突出供銷社服務優勢,鏈接生產種植、管理服務與育繁推一體化。
2022年5月25日,河北種業集團注冊成立,河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百分百控股。組建河北種業集團主要解決種企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不強和創新投入不足等方面問題,也是落實《河北省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和2022年河北省委一號文件的工作部署。
江蘇省:蘇墾農發投資20億設立江蘇種業集團。
2022年6月29日,江蘇省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注冊成立。
種業集團由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股權和貨幣方式出資20億元全資設立,大華種業成為江蘇種業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蘇墾農發表示,國家種業振興規劃發布后,我國種業市場規模有望迅速攀升,以大華種業為基礎組建江蘇種業集團,能夠有效發揮在種質資源、新品種創新、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優勢,完成整合資源后,將有望進一步穩固全國種業十強頭部企業地位,為公司創造更高效益。
浙江省:組建成立省種業集團,注冊資本10億元,探索“育繁推”一體和“產學研”協同的的創新發展格局。

2022年8月18日,浙江省種業集團正式揭牌成立,注冊資本10億元。浙江省種業集團,由省屬唯一糧農主業企業浙江省農發集團牽頭,整合相關種業資源、多家國有企業資產組建,是國有企業展現使命擔當、助力現代種業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
“十四五”期間,浙江省種業集團將建成省級種業技術創新中心、成果轉化中心、重點實驗室,完成50個左右的新品種審定,其中國家級新品種20個以上;助推浙江種子品種商業化,在全國范圍內確立浙江優勢品種的供種龍頭地位,有效提升浙江種子品種的省外市場滲透率,推動種子進出口貿易取得實質性拓展。
河南省:加快籌建河南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近期將掛牌運營并入駐“中原農谷”。
河南多次發文提到“河南種業集團”的籌建。
202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整合組建種業集團”。之后在3月29日,《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到:設立現代種業基金,培育種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合組建種業集團。6月11日,省政府國資委印發的《關于做好省管企業穩運行工作的通知》,提到加快組建農業投資集團、種業集團,打造農業領域“主力軍”。9月18日,《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牢記領袖囑托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意見》提出,“加快籌建河南種業集團有限公司并掛牌運營”。
據報道,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全省共有持證農作物企業742家,農作物種子銷售收入約97億元,新三板掛牌企業有秋樂、金博士、中棉科技3家。全省農作物種子企業數量約占全國的8.7%,位居第一,但還沒有一家企業進入全國十強;2020年全省前20強種子企業銷售收入總額僅占隆平高科銷售收入的80%左右;雖然有新三板掛牌,但還沒有一家主板上市,與周邊兄弟省份,山東、江蘇、安徽等相比差距不小。
陜西省:陜西省國資委100%控股的陜西省種業集團1996年3月就已注冊。2022年4月,楊凌秦豐種業公司與陜西偉隆種業公司兼并重組,由省糧農集團注資3.5億元,重組陜西種業集團。
重慶市:重慶種業集團成立于2005年,由四家國有企業——重慶種子公司、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重慶科華園林生態有限公司、重慶市優質糧油開發公司組成,集研、繁、產、銷于一體。
山東省:山東種業集團前身為種業股份,2012年底設立,2017年12月納入省國資委統一監管,繼而整合省農科院38戶企業,成為省屬一級企業中唯一的種業主業集團、“種子選手”。緊緊圍繞種業核心主業,明晰“一個核心、兩輪驅動、三大主業、四個平臺、五類產業”發展思路,打造“1+N”創新體系,加快重構“4+2”科技惠農產業模式,做強農作物、果蔬種苗、畜禽水產、昆蟲微生物四大種業板塊,打造農業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兩大服務平臺。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各省種業集團只有在“一粒種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才能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