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業形勢依然不容小覷
政府發文件,媒體頻報道,官員講政策,專家贊品種,中國種業形勢一派大好。中國歷來有重視糧食的傳統,總體看糧食作物的種源自給是沒有問題的。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完全用的是自主選育品種,雜交水稻畝產潛力更是突破1000公斤并保持國際領先。中國植物新品種權年申請量世界第一,中國有兩家種子企業(先正達和隆平高科)進入世界前十強,全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
但如果將目光進一步擴展,則可以看到我們在一些作物和畜禽方面還面臨著種源“卡脖子”問題。比如,國產大豆單位面積產量只能達到國外的60%左右,玉米、馬鈴薯、白羽肉雞、生豬等品種外部依存度較高,不少蔬菜品種高度依賴進口。
這里面有的確實是種源研發能力不足,特別是畜禽種源與農業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但有的是體制機制問題,比如大豆,由于一些管制措施的存在,國產大豆的比較效益長期難以提升,導致過去一些年里大豆種植面積持續縮水。如今,國家已經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
種業振興的制度改革和方式落實兩手都要硬
中國要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打通種業發展的制度性壁壘。
去年以來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相關制度的改革。中央層面,出臺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提出了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等五大行動,明確了種業振興的戰略部署。具體方面,有關部門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等四部規章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其中細節內容繁雜,簡言之核心目的是為有序推進生物育種及其產業化應用掃清障礙。
任何領域的制度改革都是一個系統工程。推動種業振興要做到一手抓制度改革,一手采取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落實。
深化種業“放管服”改革,擴大品種進入通道。新修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從增產5%減至≥3.0%或≥1.0%、甚至只要某些玉米品質好、能抗病、適機收就可以通過審定了,至于綠色通道“產量數據不再作為品種淘汰依據”,進入市場的品種像裂變一樣呈幾何倍數井噴而出了。2017年全國審定玉米品種1904個(國審171個、綠色通道278個、統一試驗品種302個,聯合體292個、引種備案861個,下同),2018年2988個,2019年2134個,2020年2363個,相當于過去15年審定玉米品種的總和。可以肯定是,一些高仿、初仿的玉米品種大量上市,而且小日子過得還比較悠哉,種企哪還有心思投入大量資金到本身一個無底洞的科研?
解決“卡脖子”的關鍵在于建立種子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
據《經濟日報》4月12日的報道,中國作物育種論文量占到世界的20%,但真正由這些論文轉化的突破性品種卻不多;中國有世界最大的育種科研隊伍,但大量財政投入卻沒有換回同等水平的產出;中國有7000多家種業企業,但加起來的年科研投入還不及德國拜耳公司的一半。須知,2020年全國有種企7700多家,而真正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僅97家,從知識產權看,我國八成左右的種質資源和育種人才集中在科研院所,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種子企業不到1.5%,擁有10個以上新品種權的企業僅占2.3%。就是說,有九成種子企業是依靠從科研院所購買產權品種維持市場營銷的。這樣的種子企業能發展壯大嗎?
從世界經驗看,種業振興要靠種業企業的做大做強。在世界種業發展史上,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合并浪潮,其中的一個基本軌跡是產業和渠道優勢與資本和科技優勢強強聯合,通過并購重組形成種業巨頭。種業研發成本奇高無比,原始投資大、研發周期長,要求的企業最小規模遠大于其他行業,小企業只能望而卻步。2012年12月農業部推進“科企合作”,為的是讓科研單位的育成品種在企業開花結果。種業老板明白,投資科研育種是一個無底洞,十年八載投入500萬乃至上千萬,可能有所獲,也可能“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通過“科企合作”過河搭橋,企業老板從科研院所購買一個國審或省審品種并擁有營銷權,輕而易舉地就賺回了本錢乃至更多的利潤。2021年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與隆平高科成交的中玉303,中國農業大學與北京金色豐度種業成交中農大688,都是“營利共享”簽約儀式。雙方共同努力宣傳通過營銷擴大新審定品種的種植面積。連隆平高科和大北農都依靠購買品種過日子,倡導的“科企合作”將把種子企業引向何方?最終種子企業將放棄科技創新而被推向“種子營銷超市”。
種子企業必須建成科技創新的主體!這是世界種業發展的金規玉律。世界經驗表明,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基礎研究政府辦,應用技術企業辦,堅定地確立種子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三大種業巨頭在全世界的市場占有率近60%,市場集中度很高。反觀國內,7000多家種業企業大多不成氣候,前五家的市場占有率只有12%左右。這一局面不改變,種業振興恐怕無從談起。
推動中國種業崛起,核心還是向市場化改革要動力,具體而言:
一是實質性改革品種審定制度和品種權保護制度,開前門、堵后門,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同時切實打擊非法制種和非法種植。
二是讓種業企業放開手腳自由搏擊、優勝劣汰,孵化一批中國特色“種業巨頭”。
三是除口糧作物的基礎研發外,運用“奧卡姆剃刀”原理大幅減少其他品種的公益性育種科技投入,將這部分經費用于優質企業的后期獎補,鼓勵種業企業做大做強。
中國種業20年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表面上一派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深層次隱藏著再前進邁步維艱的嚴峻危機,其實質乃是行政體制改革與種業體制改革未能同步,改革的路徑依然任重道遠!
來源:新京報(中國社科院陳明 ) 中原農資寶典(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佟屏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