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優則糧豐,糧安則民安。聚焦種源‘卡脖子’問題,打好種業翻身仗,自主創新是關鍵。”
“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一定不會是植物育種創新技術的終點,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更好更新的技術出現。”
11月22日,在深圳市慶祝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分會場·科技論壇上,農業科技領域科研專家、企業家及投資機構匯聚一堂,聚集行業智慧,聚焦前沿技術,為我們帶來一場關于農業科技的盛宴。

深圳市慶祝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分會場活動·科技論壇與會代表合影
農業變革
“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資本”
農民豐收節是共慶豐收,繼承和弘揚各地慶豐收傳統的節日,豐收的背后,是科技的支撐。隨著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等迅猛發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深入應用,我國農業也在向現代農業轉變。
深圳正著力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副主任李志強指出,近年來,深圳正瞄準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弱項聚力攻關,將科技創新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以農業科技進步厚植豐收沃土,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副主任李志強
活動現場,與會代表可以品嘗到香甜的玉米、菜心和稻米等優質農產品,而這些農產品都與深圳市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
豐農控股集團首席人才官,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教授介紹,目前,糧食危機依舊籠罩全球,我國農業仍面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后、綜合競爭優勢不明顯的問題,但在科技創新與農業改革下,已經有明顯的轉變。

豐農控股集團首席人才官,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教授
“近些年,深圳市通過生物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了“香味玉米”、“高產水稻”、“超高維生素C生菜”等一系列有競爭力的新品種;也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精準生產、設施智能化、水肥一體化、農業數據共享系統等現代設施設備。”錢永華認為,“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資本”的進入將再次引發新的農業革命。
種源科技創新
種優則糧豐,自主創新是關鍵。
“2024年亞洲種子大會將在三亞舉辦,這是對我國種業實力的認可。”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亞太種子協會執委、深圳市種子同業商會會長楊雅生表示,近幾年,我國對種業的重視程度史無前例,不論是對種子法的修訂、種業硅谷的建設,還是全國省級種業振興計劃的實施,都在大力推進種業高速發展。

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亞太種子協會執委、深圳市種子同業商會會長楊雅生
“育種要有成果,最重要的三件事,一是種質資源,二是科研人才資源,三是時間精力投入。”楊雅生表示,深圳非常重視生物育種技術,早在2008年前后,深圳就已經在關注和推進生物育種技術,單倍體育種、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都是目前應用較廣的生物育種技術。
與傳統育種一樣,生物育種的目的也是種子資源創新。
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唐曉艷,相比只能通過誘變、篩選等形式進行性狀選擇,生物育種在育種時間和育種方向上,極大地節省了育種家的育種效率,能夠更加精準的完成種子指向性的育種試驗。

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唐曉艷
唐曉艷表示,現在的育種實際上是一個多種技術綜合利用的育種時代,現在的高技術必須要跟常規技術結合起來,生物育種選育出來的品種也必須要結合育種家在田間觀察的結果,才能真正育出一個好的品種。
一個好的品種,給農業帶來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產量的提升,風味的提升。
“據統計,我國良種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達到了40%以上,部分地區甚至達到45%,這些成績都源自于長期以來一直耕耘在田間一線的育種家們。”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永紅表示,“在幾十年的育種發展后,我國的育種能力也在高速發展,部分領域更是在全球第一梯隊。”

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永紅
但是在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也衍生了一些問題。品種同質化嚴重,原始創新不足,都是目前較為突出的矛盾。如何解決或者緩解這些問題呢?李永紅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做好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護,二是要鼓勵原始創新,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三是加強對種業的扶持力度。
成果轉化
差異定位,協同推進
當前正值深圳市建設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以及“深圳國際食品谷”的關鍵時期,全國農業技術轉移服務中心擬落地深圳,以充分發揮深圳現有政策優勢、資金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及資源優勢,聚焦于從種子到餐桌的農業食品全產業鏈,加快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聯盟科創中心主任王銳提出。

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聯盟科創中心主任王銳
未來,全國農業技術轉移服務中心將根據深圳農業與食品產業定位和相關政策,匯聚全國優質農業與食品領域高新科技成果、優秀農業創新團隊資源及農業科技創新企業與龍頭企業,賦能深圳本土企業,促進創新資源、龍頭企業在深圳形成虹吸效應,為建成具有世界一流競爭力的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提供有力支撐,為發揮深圳特區先試先行引領作用,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食品需要,破解國家食品安全難題作出更大貢獻。
深圳市最早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城市之一,在這一戰略下,誕生的成果就是“圳”品。
“深圳的‘圳品’就是類似香港的‘供港食品’,都是高端、安全的代名詞。每一個“圳”品從審核、認證到退出,從農田、商超到餐桌,都用高標準打造的‘城市品牌’。”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珠娜所長提出,深圳是國內首個沒有農民和農村的城市,因而95%的農產品要靠外部供給。外來農產品的質量深圳無法完全監督和控制,因此面臨的食品安全風險很大,所以“圳”品的存在很重要。

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珠娜所長(右一)
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機。農機農藝結合是農業發展永恒不變的話題,深圳市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擁有目前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農業裝備,能夠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極大的幫助。深圳市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院長助理潘明表示,深圳的農業科技、人才優勢、政策扶持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深圳市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的落地,就是希望能夠將最先進的農業裝備技術、全產業鏈解決方案從深圳推廣到全國。

深圳市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院長助理潘明
創新服務生態
網絡學院、潔田模式
有了網課,種植戶能隨時隨地聽專家講課,學學怎么科學種田。
2021年3月19日,精農網院正式上線,一年來,推出了涵蓋農作物種植、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資植保、農產品加工、品牌營銷、經營管理等8大類課程體系,覆蓋98個品種,超4500節課程。深圳市天天學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趙廣表示,一年時間,精農網院注冊用戶破182萬,單個用戶平均學習時長約213分鐘,課程瀏覽人次超2億……取得這些成績并非易事。“要把網院打造成農民群眾生產的助手、生活的幫手。”
“三農”專家通過網院送“技”、送“智”下鄉,農民群眾只要點開手機便能學到技術知識,精農網院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目前已為全省超118萬農業從業人員提供免費線上學習機會。

深圳市天天學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趙廣
在水稻田間,有一種名為雜草稻的雜草,是目前唯一一種沒有除草劑可以防除的雜草,目前只能通過人工手工割除。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總監陳雷表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研發出了非轉基因的“潔田稻”。潔田稻”指具備抗除草劑優勢性狀的水稻,實際運用時需按比例配用指定除草劑,可采取機械化直接播種,一次性除盡雜草。在產量不減的前提下,種“潔田稻”能讓農民更省時省力地完成田間勞作。
這項技術是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抗除草劑水稻技術,打破了跨國公司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團隊人員在此基礎上,針對我國耕地復種指數高,農民連種、輪作普遍的情況,又相繼開發出抗除草劑玉米、小麥、油菜等其他作物,并提出“潔田耕作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民后茬種植的需求。據了解,這些抗除草劑作物可以直播栽培,也可以輪流交叉種植,種植起來非常方便。也期待,這項技術能夠讓農民朋友們從繁重的除草農事中解脫出來。

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總監陳雷
了解更多大會精彩內容,
掃描下方二維碼觀看論壇回放。

記者|程楚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