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目標就是達到完美
育種方法就是挖掘質美
育種選擇就是尋覓絕美
育種思路就是天天追美
育種真諦就是美
-- 王蘊波先生朋友圈
甜玉米起源于北美,于 16 世紀傳進中國。上世紀 60 年代,中國翻開了甜玉米研究的“扉頁”。經過六十余年的奮起直追,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和消費國。據統計,目前大灣區是全國最大的甜玉米消費市場,日均消費 200 萬 - 300 萬斤,而其中佛山更是全國最大的鮮食甜玉米批發集散地,批發總量占全國市場的 35%-45%。這背后離不開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把薪助火般的貢獻和努力,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王蘊波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20 載耕耘
讓“天方夜譚”變成現實
種好“中國糧” 端穩“自己碗”。初夏 6 月,走進位于佛山南海的廣東省現代農業(熱帶甜玉米)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基地,一大片近 60 畝的玉米田郁郁蔥蔥,長勢喜人,仿佛置身綠色的海洋。隨手摘下幾個成熟的玉米棒子細看,個個籽粒飽滿、甜度高甜、皮薄無渣、汁多清香。這種玉米,既是糧食,也是蔬菜,同時還能扮演水果的角色。這種高品質耐熱的甜玉米,正是王蘊波團隊的最新選育成果——“佛甜10號”。

▲炎炎夏日,廣東省現代農業(熱帶甜玉米)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基地內玉米長勢良好
夏季在廣東能種出畝產超 1000 公斤的甜玉米?倘若在二十幾年前說出這樣的話語,一定會被農學專家和種植大戶投來懷疑打量的目光。因為甜玉米在溫帶氣候條件下更適于種植,如氣溫過高則會出現禿尖、缺粒等現象。夏季的廣東高溫、高濕,病蟲害較難控制,無品種可種也是常態,也造成大量的土地處于夏季閑置狀態。而王蘊波團隊通過近 20 年來不懈的嘗試與努力,將“天方夜譚”變成現實,所研發的“佛甜 10 號”已在全省推廣面積達到近 100 萬畝。那一片片在炎炎烈日下隨風搖曳的“綠色海洋”,就是最好的佐證。

▲下田查看玉米生長情況,是王蘊波每天的常態工作
“為什么是甜玉米?”2000 年,王蘊波作為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帶頭人被引進佛山,擔任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經過近兩年的走訪調研后,王蘊波確定了付諸后半生的研究方向——甜玉米育種研究。“本來我在東北是做小麥育種的,廣東不適合種小麥,調研后就將目光投向了甜玉米。”王蘊波表示,作為科研人員不能簡單做“錦上添花”的功夫,要攻堅“根上”的難關,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從無到有”上。而王蘊波瞄準的方向正是業內最難突破的難關,甜玉米的高產和耐熱。
有業內專家曾言,中國玉米育種的歷史是一部伴隨著引進外來種質資源并進行選育改良應用的歷史。從中國近代育種實踐歷程中也不難發現,引進外來優良種質一直是我國玉米育種和拓寬種質資源的“主旋律”,引種也為中國種業持續發展提供源源助力。
“培育甜玉米耐熱高產新品種,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基礎工作是盡可能收集全世界范圍的優質種質資源。”王蘊波介紹,因為玉米并非起源于中國,種質資源、野生玉米株資源在國內極其稀缺。2005 年以來,王蘊波先后承擔多項科技部、農業部項目,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從非洲、美洲采集大量優質耐熱抗旱高產玉米品種資源,不斷豐富玉米種質資源,擴充手中的“玉米基因庫”,同時還積極通過引進作為國際權威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在玉米和甜玉米領域的先進育種技術,以“引進來”的思路,為更好地選育甜玉米新品種添上重要的“拼圖”。

▲基地科研人員對玉米種子進行查看
“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科學研究本來就是一種向未知求解的過程,只有經歷無數次的嘗試,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通過對引進種質資源進行無數次的嘗試與改良,王蘊波所帶領的甜玉米研究團隊,選育出適合廣東氣候種植的甜玉米品種。自2010開始,該團隊選育的“佛甜2號”“佛甜3號”“佛甜6號”和“佛甜10號”,在廣東省乃至華南地區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種植,這些品種在產量、品質和耐熱方面均有較大的提高和突破,填補了華南地區夏播甜玉米品種的空白,解決了夏季土地閑置的問題,也滿足了珠三角一些高端消費市場對甜玉米的需求,先后獲得佛山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
先后五次“搬家”
只為突破“卡脖子”難題
科研之路,向來都不會是一帆風順。
單單科研場所的變動,王蘊波團隊就先后經歷了五次“搬家”。確定研究方向后,王蘊波所任教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為其提供了一片學校的農業試驗田,開啟了他的甜玉米育種夢;后因學校用地規劃調整,王蘊波開始了第一次“搬家”,將全部人馬帶到南海官窯一個農業試驗基地;后再次因為該基地用地規劃調整,王蘊波又“搬家”到佛山市農科所的試驗田里;一年后,因為市農科所與學校相距過遠,每天往返路程超過2個小時,王蘊波開始了第三次“搬家”,選址三水蘆苞;第四次“搬家”,王蘊波率團隊來到南海顏峰;最后一次“搬家”,王蘊波團隊向南海顏峰當地經濟社租下60畝農業地,也成為現在的省現代農業(熱帶甜玉米)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基地。

▲不同品種的甜玉米種子
“試驗田搬得最遠的時候,每天早上 6 點從家里出發,8 點半才能趕到地里,開始新一天的研究。”王蘊波表示,除了幾經搬遷的“大本營”,經費缺口也是開展甜玉米育種研究工作的“頭疼問題”。為了更好地落實解決科研經費,王蘊波多年來積極申報國家、省市區各類相關科研項目,只為讓甜玉米新品種更好落地注入“活水之源”,“項目經費落地通常需要一定周期,團隊里的每個人都試過拿‘私房錢’往里面填,只為讓項目能不間斷開展。”
廣東的夏季,地表溫度有時達到 50-60℃。頂著烈日暴曬,扎起袖子,挽起褲腿,開展田間種植工作,這是王蘊波和團隊成員的工作日常。“可能支撐自己的是心中的那份堅持,希望能突破育種技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糧食穩定發展。”王蘊波介紹,此前國內種植甜玉米大多選用國外的進口種子,好的種子品種高達幾百元一斤,也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糧食穩定發展的“攔路虎”。
“別人沒有我們有,叫核心技術;別人有我們沒有,叫‘卡脖子’。”2021 年,王蘊波甜玉米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徐云碧團隊聯合開發了 40K 液相玉米芯片,對甜玉米耐熱形狀的鑒定及全基因關聯分析進行深度研究,有效解決了國外固相芯片“卡脖子”技術難題,并且比固相芯片效率更高。也正是得益于芯片技術的支撐,耐熱基因挖掘、新品種選育進入快車道,優質耐熱甜玉米新品種“佛甜 10 號”橫空出世,它填補了華南地區夏播甜玉米品種的空白,并且優化了全年種植模式。
我國甜玉米研究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起步階段,從上世紀 60 年代到 90 年代;第二個是自主研發創新階段,從 90 年代至現在。“從‘模仿’到‘跟跑’,再到‘部分領跑’,經過無數科研人員對玉米選育的近 30 年的努力,現在我國已在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王蘊波自豪地說。
將論文寫在田地上
將全力攻克“耐寒型”甜玉米難題
“這些事情,我不來做,沒有人會怪我;但我不做的話,對不起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回首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研究的大半生光景,王蘊波笑稱自己做到了“頂天”和“立地”,一方面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大學課堂傳授給學生,一方面常年“泡”在地頭田間,選育出適合當地種植的甜玉米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科研工作者的時代力量。

▲“佛甜10號”
對于甜玉米選育,王蘊波介紹,在保證高產優質的基礎上,耐熱和耐寒是兩個主要攻克方向。經過多年努力,“佛甜10號”的誕生,已實現“耐熱”方向質的突破,接下來團隊也將精益求精,培育出更高產優質、顆粒更飽滿、甜度更高的耐熱品種。
而耐寒型甜玉米的選育也是王蘊波團隊接下來另一主攻科研方向。“每年12月前后,是廣東及華南地區全年最低溫的季節,選育耐寒型甜玉米品種,能盤活冬閑地,讓農戶迎來進一步創收。”王蘊波表示,目前,耐寒型甜玉米育種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開展,也取得一定成效,希望未來能實現技術突破,將僅剩不多的難關逐一攻破,讓徹底填補華南地區全年種植“空窗期”成為現實。
此外,對于當前國內甜玉米產業發展,王蘊波認為存在產品附加值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目前,國內甜玉米主要以鮮食售賣為主,其深加工的產業并未成片成型。“各地優質甜玉米品種如雨后春筍,質量提上來了,產量提上來了,應該關注相關產業布局,像美國、泰國等成熟產業體系取經學習,深度打造甜玉米產業鏈,提高其產品附加值,推動甜玉米加工產品從‘引進來’邁向‘走出去’,讓中國的甜玉米加工品走進全球的千家萬戶。”王蘊波表示。
“把書本里學的東西用起來,應用到作物培育上,這是我一生踐行的宗旨。”常年學校、試驗田兩頭跑的王蘊波表示自己并沒有發表太多學術論文,并坦言就是希望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術能與生產應用相結合,發揮出最實用、最實際價值,將雙腳扎進泥土里,將論文寫在田地上,讓最廣大的農戶受益,讓最廣大的消費者能吃上價廉物美的甜玉米,把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