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石時農業 ,作者石時之約欄目組
撰文 / 陳杰鋒
排版 / 小助手
圖片(pian) / 來自于網(wang)絡(luo)

導語:玉米,堪稱“世界第一大作物”!其籽粒營養豐富、綜合利用率高,被稱作“飼料之王”,同時,它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參與度極高。玉米不僅在養殖、化工、發酵、食品等產業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目前醫療、健康等高附加值產業也有了玉米的身影。
本期《石時之約》,劉石老師將對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栽培生理創新團隊資深首席專家李少昆先生,一起去聽聽他對于玉米栽培的創新理念和相關實踐!
對于很多人來說,“作物栽培生理”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詞匯,“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更是讓人聽得云里霧里。李少昆解釋道,作物的生產是通過種植栽培來完成的,要研究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它和光、熱、水、肥等環境因素,以及栽培耕作的各種技術措施之間存在定量關系。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存在的意義,便是基于這個研究來進行調控,使得作物的生長能達到最初制定的生產目標,做到更高產、更優質、更高效、更安全。
事實上,作物與環境以及栽培措施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大的命題。而在眾多糧食作物中,李少昆最為關注的還是玉米。還在碩士研究生求學階段,李少昆便跟著導師一起種植和研究玉米。此后的三十余年時間里,他通過作物與光、熱、水、肥等環境因素之間關系的研究,因地制宜,探索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栽培方法,連續7次創全國玉米高產紀錄,最高單產達到1663.25kg/畝。團隊所形成的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與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談到這個光輝奪目的成就,李少昆只是淡淡地笑了笑,隨后跟主持人講述自己從新疆兵團一路走進中國農科院,最后成為了首席科學家的曲折經歷。
對于很多人來說,“新疆兵團”都是一個特別神奇的存在,對此,李少昆作出了解釋。新疆兵團是一種相對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和現在傳統的中國小農生產方式非常不一樣。兵團的整個生產水平,以及機械化的程度在全國范圍來說都是很高的。農墾系統的存在還有另一層特殊的意義,那就是為地方做現代農業的示范。這些年來,李少昆也一直把新疆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基地。
隨后,兩人聊到了農業的機械化問題。眾所周知,如果國內要推廣高產和密植技術,就要高度機械化甚至全過程機械化,但中國的農業機械化還沒能做到全面普及。
這些年,農業農村部一直在推廣主糧作物和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李少昆是全程機械化玉米專家組的成員,也算是見證了機械化的發展。李少昆表示,國內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理念近年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實踐和推廣上還是與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土地碎片化,農民收入低、組織化程度低,機械質量不高都是其中的影響因素。
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上同樣存在差距,這種差距不是體現在數量上,而是體現在質量上。緊接著,李少昆從專業的角度,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我國和發達國家相比,每個環節里頭都存在這樣問題:一個是作業的效率,作業的質量。就像我們剛才談到的耕地。我們耕地這些年一直還是以旋耕為主,旋耕的深度就是十幾公分。而美國實行的是深松綜合整地,它整地的深度能達到35~40公分。前不久,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有一個調研,研究了900多塊玉米田,發現耕層平均深度是16.5公分,東北地區的甚至只有15.1公分。正因為耕地的深度淺,只要稍微一受旱,它土就干了,玉米就受旱了。稍微下點雨多一點,它又澇了,水滲不下去。”
在訪談的最后,主持人劉石老師說道,在未來,中國農業的主題雖說仍然是高產,但生產效率應該更受關注。我們需要想方設法不斷提升栽培管理的效率,同時實現大規模的標準化和機械化作業,讓產量與效益協同,經濟指標優先于產量指標,由此才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對此,李少昆老師也是深表認同。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是提高作物產量、提升生產效率最有利的途徑,也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力保障。在談到農業科研今后的發展,李少昆充滿信心,他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將創新技術向廣大農戶普及,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發展進步。

“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機械化已經邁入了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的發展時期。隨著“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的進一步實施,我們有理由相信,新一代農業從業者,將會開啟更科學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