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海地區,自古就是我國的農業要地。每年,這里播種的夏玉米面積占全國玉米總面積的35%以上,是我國三大玉米主產區之一,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
自2000年以來至今的20多年間,黃淮海地區的玉米品種經歷了幾番更迭。從鄭單958、先玉335為霸主,到登海605、隆平206、中科玉505、良玉99等品種群雄并起,激烈的品種之戰的背后,是越發嚴峻的環境氣候考驗,是不斷演化的市場競爭,是適者生存的勢態格局。
未來,品種之戰將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轉基因技術又將會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育種
part 1
還在拼老血緣,未有大突破
說到黃淮海區玉米品種的發展歷程,我們要先梳理一下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2000年《種子法》出臺,一代王者玉米品種鄭單958伴隨進入市場,由于具有高產、耐旱等多項優良特質,其上市第一年,便創造了輝煌的成績。那段時間,受鄭單958的影響,黃淮海區域的玉米市場發生重大改變,品種種植密度開始大幅提高,許多品種相繼被淘汰,種企度過了艱難的時期。鄭單958成為中國歷史上在黃淮海區域種植面積最大、推廣范圍最廣、影響最強的一個品種。
2004年,先玉335通過審定,玉米單粒點播技術也隨之開始推廣。盡管受鄭單958的影響,玉米種植密度已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但由于單粒點播技術的引入,農戶可接受的種植密度又出現了新變化,中低密度品種重新在市場上“活過來”。
在這個時期,農民對玉米品種的普遍看法發生了改變,大家開始喜歡種生育期更短、脫水更快、品質更好、穗軸更硬的玉米品種;玉米種子的價格也由3元多/斤,每袋4-5斤包裝,變到了55-60元/袋;同時,先玉335的出現為后來紅白軸玉米品種之爭,埋下了伏筆。
沒有一個品種是完美的,鄭單958和先玉335也不例外。鄭單958不抗銹病和青枯病,先玉335不耐高溫、抗倒性差。伴隨全球氣候變暖,黃淮海區域面臨的考驗和挑戰也越來越嚴峻,夏季高溫天數逐漸增加,病蟲害發生也愈發頻繁,這里急需一個既抗病又耐高溫,產量和品質表現穩定的品種。
2014年青枯病大爆發,2015年南方銹病爆發,黃淮海生態區的玉米品種換代,悄然推進。不抗病的鄭單958類品種逐漸從黃河以北退出市場,相對應的是X系×黃改系品種登海605,隆平206、偉科702;先玉335改良品種裕豐303、中科玉505、聯創808;以及X系×黃改或黃捋系品種良玉99、農大372迅速占領市場,直至現在也仍是主導品種。后來的高溫、干旱、臺風等,也讓抗性表現不是很好的先玉335類品種種植面積逐漸縮小,新格局開始呈現。
發展至今,鄭單958及其衍生品種主要集中在黃河以北(豫南、河北)和山東的膠東,占黃淮海市場的1/4-1/5;先玉335改良系品種,主要集中在淮河的周邊;黃河流域腹部品種則以X系×黃改或黃捋系為核心。
“但從20年的變遷歷程來看,幾次品種的換代大多沒有解決廣適性,現有的育種還在‘老血緣’上比拼,尚未有大的突破。”某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單品
part 2
一代大單品的推出,
是好事還是壞事?
從鄭單958到先玉335,大品種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種植效果有目共睹。那么,之后還會出現推廣面積占比較高的大單品嗎?
吉林省鴻翔農業集團鴻翔種業有限公司區域總監吳疆表示,黃淮海地區前幾年高溫之后出現低溫寡照現象,今年又有部分地區受到高溫影響,基于近幾年的天氣情況看,各種類型的品種表現參差不齊,加上南方銹病的爆發,對玉米的產量影響都很大,因而,很難再出現適合全區域的大品種。
有業內人士認為,2000年時《種子法》剛剛頒布,當時積壓在育種“庫存”中的科技成果被大量釋放,由此造成了眾多品種涌入市場,品種井噴。但伴隨著新《種子法》的實施及品種審定制度的改革,品種審定將受到嚴格的限制,黃淮海區域品種雜亂的情況將有所改變。不過基于黃淮海日驅復雜的氣候情況,適應于全區域的、廣適性好的大品種將很難再次出現。
也有人認為,大單品可遇而不可求,但未來肯定還是會再次有大單品出現,不過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品種資源積累。當然,大單品的選育也離不開目前已有的幾個骨干系品種,這項研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國內的育種家也在不斷推進。
還有人認為,品種多其實是一件好事。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大單品一旦出現問題,那企業將無法承受其帶來的風險,國家糧食安全也承受不了。因此,應當謹慎推廣大的單品,多種類型的品種群反而能降低風險。
某一區域是否應該發展大單品?
河南技豐種業集團董事長李繼軍認為,當前的中國種業已經不同于10年前,種業發展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公司從前沒有品種的,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品種,都能在競爭中活下來。不同于以前,現在僅靠一個品種獨占天下的路子并不正確,未來的種業將是種企不斷兼并,逐步轉型的過程,每個公司都應該找準市場定位,百花齊放才更美。
吳疆認為,現在各個種企也逐漸重視適合區域性品種的推廣,經過幾年的試驗與試種,找出區域性表現突出的品種進行重點地區的推廣,能夠降低農戶的種植風險。同時,農戶在購買種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選擇適合當地的優質種子,以保證產量。
河北兆育種業集團總裁、知名種業達人韓俊強表示,品種的廣適性很重要,農民最喜歡種植穩當、有收益的品種,不管高溫、低溫還是陰雨寡照都可以保證收益。但是,目前黃淮海區域的品種表現是僅有局部適應性,廣適性較差,塊狀分割明顯。因此,應該有一種主流的品種同時搭配其他表現不差的品種,一枝獨秀時,陪襯也能亮眼。
科技
part 3
轉基因技術將對黃淮海帶來什么影響?
黃淮海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種植兩季玉米的大區域,也是一個特殊的生態區,它的獨特不僅僅是土質的差別,還在于氣候的多樣性。前期的伏旱影響出苗,中期季風性的氣候帶來的大風造成倒伏,后期的陰雨寡照不僅僅影響玉米的結實,也影響到玉米的品質。還有近幾年的高溫干旱,對玉米的結實造成了不少的影響。
近十多年,大家都在圍繞改鄭單958、改先玉335兩大線進行育種,但這不是中國黃淮海區育種的真正方向。
本次采訪中,記者綜合詢問了多位行業人士的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黃淮海區域的玉米品種選育,應該以中國血緣和國際血緣“混血”雜交為方向,品種應該具備綜合抗性好、 適應性廣、穩定性好、抗災害能力強、制種技術簡單、早熟、耐密植、高品質、宜機收、產量高等特性。在“混血”雜交的過程中應該發揮父母本雙方優勢,掩蓋劣勢,但這在遺傳上很難實現,因此需要耐下心來、穩扎穩打,選育出適合黃淮海種植的品種。
至于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會對黃淮海區域育種產生多大的影響?有人認為,黃淮海區域最棘手的問題是銹病、青枯病、高溫、倒伏,而目前主要的轉基因技術有抗蟲、耐除草劑等,抗銹病、青枯病還沒有研究出對應的基因,因而轉基因技術對黃淮海區域的影響較小。
也有人認為,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將對黃淮海區玉米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在轉基因技術的加持下,中小型企業會加速退出市場,很多中小型企業會面臨轉或者不轉的問題。當前氣候復雜多變品種更新快,如果轉,基因還沒有轉進去,品種也許就被淘汰了,白花了冤枉錢。如果不轉,在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企業生存空間小。
未來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育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育種家、企業家們一定要團結一致,順應時代的變化,走穩每一步,在這塊全球最獨特的土壤上,孕育出最具競爭力的玉米“中國芯”。
記者|喻珺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