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子沒種出來,技術經理卻消失了。”前幾個月,消費者王平(化名)通過某媒體問政四川平臺和民情熱線(028-86968696)留言反映,自己網購了一批桑黃菌種,按照商家給的辦法種植后,啥都沒種出來,而此前聯系的技術經理卻消失了。
無獨有偶,在“問政四川”平臺,反映買到假種子、假種苗的網友留言時有出現。在種子、種苗銷售進入高峰期,哪些種子、種苗容易造假?監管盲區在哪里?如何避免買到假種子?筆者一一探訪。
假種子種苗多出現在哪兒?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種苗是監管盲區
筆者發現,網友反映的假種子、假種苗問題,主要集中在中藥材、蔬菜等領域。
然而,蔬菜、中藥材、花卉等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多樣,涵蓋種子、種苗、種根等多種形式,監管存在諸多困難,如中藥材種子目前有國家標準的不超過10%。
“也沒有明確的執法部門專門對中藥材種子、種苗進行監管。”一位中藥材種植基地負責人透露,市場上區分種子種苗質量優劣全憑經驗,沒有像農作物種子那樣的防偽標識,“能不能發芽全看運氣。”
真假誰來斷,怎么斷?建議規范標準體系,讓執法有據可依
真假苗木混賣,在網絡銷售中更為常見。
筆者在“百度”上搜索“種苗購買”,出現近2000萬個種苗采購平臺、種苗推薦文章鏈接。在一網購平臺上,部分銷量破十萬的苗木店鋪內,不少買家反映:“買的水仙種球,收到后發現是洋蔥。”“買的紅掌苗,收到了毛芋頭。”還有人反映:“買的紫竹,收到的卻是染色綠竹。”詢問商家,得到的都是套路回答:如果種不出來,就說是技術沒掌握好;如果種出來和想象中的不一樣,就說是新品種。
“難道沒人管管嗎?”王平就是通過網絡購買的桑黃菌種,他想知道網購種子如何監管,能否追回自己的損失。
筆者找到王平購買菌種的商家——四川厚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位于成都市新都區斑竹園鎮,早已人去樓空。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接到過兩次群眾電話舉報,他們到現場進行了調查,發現舉報的問題缺乏關鍵證據材料,沒有辦法證明公司的問題。后來,公司在工商部門辦理了注銷。
“真假誰來斷,怎么斷,都是難點。”一位種苗打假人表示,建議監管部門發動專業機構對網店進行抽檢。從源頭上說,還是要規范標準體系,讓執法有據可依。
如何購買放心種?三點“干貨”需記牢
如何避免踩雷,買到放心種子?省種子站質量管理科科長肖倫總結了三點“干貨”——
一是選好品種。在購買種子時,要認真查看種子標簽和使用說明,看是否適宜當地種植,做到因地選種。
二是選對種子生產企業。購買種子要選擇有種子生產許可證的種子企業,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可依法追究賠償或補償責任,減少經濟損失。
三是選好種子經營單位。購買種子時,要選擇有營業執照、種子備案書、固定經營場所的種子銷售門市,不要購買流動攤販的種子,特別不要購買散裝種子。
肖倫提醒,一旦買到了問題種子或假種子,可以通過協商、申請調解、提起公訴等方法處理爭議。調解是最常用的辦法,雙方當事人可申請當地縣級以上種子管理機構進行調解。種子管理機構將根據《農作物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辦法》規定,組織專家對現場進行鑒定。
正規種苗是如何生產的?
“看,這一盤就能種出一畝地。”在成都市郫都區的一家種子公司生產基地內,基地生產部經理黃鵬飛拿起一盤茄子種苗。種苗只有一個手掌高,密密麻麻地擠在穴盤里。
據介紹,正規的種苗生產至少需要經過四個流程:發芽試驗、播種及水肥管理、嫁接、煉苗。每個環節都要淘汰一些劣品,才能保證最終出貨的種苗結出穩定優質的種子。
“苗子煉出來就可以賣了。”黃鵬飛告訴筆者,育種基地一般采取訂單生產的方式,此外也會多生產一些用于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