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現代生產要素,是增強競爭力的必要手段。
種業振興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科學調配優勢資源,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
種業園區在建設什么?制種基地取得哪些成效?日前,2022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在三亞舉辦,種業園區和基地發展論壇吸引了與會者的關注。

1
利好政策下,園區發展有哪些模式?
自2017年以來,獲批創建和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體系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共計250個。其中,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占12個。
強大的制度優勢是科技發展的堅強保障。當前,政府及社會高度重視產業發展。針對種業園區建設,多地出臺量身定做的發展政策。
以首都為例,北京市委2022年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通州區于家務農作物種業創新示范區建設。圍繞“兩區兩中心”的戰略定位,區委區政府制定了《關于鼓勵現代種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并出臺了“種十條”的政策保障。

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委農工委書記、通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德松
王德松介紹,園區在產業主體培育方面,對引入的優質種業企業,最高獎勵500萬元;在產業平臺建設方面,對每個新認定的研發平臺,最高可獲得獎勵250萬元;在科技創新支持方面,對通過國家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每個最高獎勵200萬元;在種業環境優化方面,新技術新產品在園區示范應用,最高獎勵1000萬元。
目光轉向地處黃淮海平原的河南新鄉,隨著《“中原農谷”建設方案》的正式印發,河南省政府出臺了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建設21條專項支持政策,覆蓋農谷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社會資本參與、高端人才引進、龍頭企業引育、土地支撐保障等方面。武勝軍表示,河南省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支持“中原農谷”建設的若干政策》,將從32個方面給與全方位支持。

新鄉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武勝軍
武勝軍表示,中原農谷以培育3—5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五年目標,未來將聚力打造千億級種業和糧食產業集群。
目前,多家產業園建設碩果累累,聯農帶農示范效應明顯。
為讓農戶打上南繁工、吃上南繁飯,三亞市崖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與1.33萬戶農戶建立利益聯結,帶動近4萬農民就業,勞動生產率達14.78萬元/人。山東省嘉祥縣種業企業、種業關聯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共計近500家,通過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帶動制種農民30余萬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530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36.5%。
作為全國第一個小麥畝產千斤縣,河南溫縣根據基地適度規模經營現狀,探索出兩種經營模式:一個是“村集體+農業托管公司+種業公司+制種基地”的土地規模經營模式,一個是“種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種業公司+農戶” 的訂單生產模式,在全縣復制推廣。目前,溫縣年外銷小麥種子超1.5億公斤,累計推廣面積達4億畝,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300億元。

河南省溫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桑衛江
建寧縣國家級制種基地采取異地研修、集中辦班、現場實訓和分戶指導等方式,建立穩定的村級保險員和職業化制種農民隊伍。2020年,遴選考核認定了制種經紀人110人,每村配備了一名制種保險員,新認定了制種、農機等新型職業農民560名。
2
如何打造園區的獨特競爭力?
種業園區發展并非千篇一律。在優勢政策、財政資金支撐下,“種”字號的產業園,立足自身優勢,塑造獨特持久的核心競爭力。
北京市通州區于家務國際種業科技園區聚力打造種業“高精尖”,做強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匯集頂尖種業科研力量打造種業創新研發中心。
王德松表示,園區將牢牢抓住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實施“筑核、創新、整合、拓鏈、開放”五大重點任務,建設農作物表型與基因型鑒定平臺,建設集區域試驗、新品種測試、抗性鑒定、生產試驗于一體的植物品種測試中心,引進培育一批國際種業龍頭企業等推進園區產業發展。
背靠全國重要的“菜籃子”“果盤子”和南繁育種基地,三亞市崖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起優異種質資源創制、新品種培育鑒定、良種繁育生產、科技成果轉化協同發展的南繁種業體系。

三亞市崖州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楊劍
與科研力量同行的是愈發周密的知識產權保護建設。會上,三亞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與海南自貿港南繁種業檢驗檢測聯盟先后揭牌,為南繁硅谷崛起提供有力的創新保護和技術支撐。據了解,當前,園區已完成的知識產權認證數達1372項,所完成的首單植物新品種權交易,金額為2200萬元。
企業作為種業創新的生力軍,在種業園區的建設中,也可以發揮先鋒主導作用。

隆平高科技園管理委員會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劉熙宇
目前,隆平生物種業產業園已聚集現代種業產業鏈企業300多家,擁有袁隆平院士團隊和由18位院士成立的種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其中7位為駐園院士。據了解,2019年,全國雜交水稻主要品種推廣面積排名前十的品種中,園區獨占五席,推廣面積占比達64.63%。
有著“天府糧倉”的邛崍,四季分明、土壤肥沃,不僅是成都的農業重鎮,也是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立足于當地良好的生態本地和資源稟賦,2019年,天府現代種業園躋身首批5個國家級種業園之一,該園區也是四川“10+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唯一的川糧油類省級現代種業園區。

中共邛崍市委常委、市總工會主席、天府現代種業園黨工委書記呂如藍
目前,天府現代種業園2.1平方公里總部區基本成形,93平方公里生產示范區規模成勢,建成國家級制種基地2.8萬畝、省級保(育)種場4家,國家品種測試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種子質量檢測中心等科創平臺已建成投用。此外,園區搭建了“一庫一院五中心”重大種業研發平臺,先后引進先正達、荃銀高科等種業及關聯企業21家落戶天府現代種業園。
3
制種基地的現代化從哪些方面下手?
種子生產,落腳點就在制種基地建設。目前,我國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已達216個,除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以外,覆蓋糧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農作物。
今年,我國認定了等96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及20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自2013年認定國家級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以來,今年首次進行動態調整,并適當擴大認定規模。
據了解,此次基地認定按照良種綜合生產能力嚴格遴選、優中選優、有進有出,少數產能下滑嚴重、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實施不力的縣(市、區)的國家級制種大縣資格被取消。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
為做好擴種大豆油料的“必答題”,嘉祥縣建立種業研發-繁育-生產-加工-銷售閉環發展機制;探索創新“土地流轉、訂單帶動、股份合作、種糧協同”等發展模式;并與山東省農科院合作共建嘉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大豆種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目前,全縣大豆種質資源達2萬余份,自主知識產權品種100多個,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品種約70個。

山東省嘉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冬麗
據了解,嘉祥縣先后獲評“國家首批區域性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全國科技良種制種基地”“國家級制種大縣”。李冬麗介紹,嘉祥縣將用足用好上級政策,激發企業內生動力,著力打造現代種業基地,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持續打響“嘉祥豆種”品牌。
建寧制種歷史起始于1976年,與我國雜交水稻制種歷史同步。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建寧縣國家級制種基地的建設也如打怪升級一般,留下串串發展足跡。
近年來,建寧縣積極推進種子基地建設標準化、種子產業發展產業化、種子生產機械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制種農民職業化等“五化”基地建設,加快轉型升級。2020年全縣制種面積達15.2萬畝,生產水稻種子3500萬公斤,分別占全國的12.2%、20%,荃銀高科、隆平高科等70余家種業企業先后在建寧建立穩定的制種基地。

福建省建寧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余添發
余添發介紹,每年,基地生產的品種超過300個,試制品種在100個以上。在健全制種基地管理體系,做好制種生產的同時,建寧縣積極建設種子品牌,并推進種子行業自律管理全覆蓋,以“公司+基地+經紀人(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打造建寧種業發展模式。
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傳播少、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四子王旗是天然的種薯擴繁優勢區。
目前,全旗農民收入的45%左右都來源于馬鈴薯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全旗500畝以上規模種植戶突破300多家。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高文喜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種源創新的科技內核也在與時俱進。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集成技術持續推廣;“設施、農機、農藝”和“智能技術”的有機結合,探索智慧農業發展;新品種培育、推廣成為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良種覆蓋率達95%。
以現代化科技為支撐,凝心聚力做好種業文章,一定能為種業裝上“中國芯”,讓“中國糧倉”更加殷實。
識別二維碼
回顧專題直播↓↓

記者丨陳迎
攝影丨吳秒衡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