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16萬畝高標準糧田項目區內,數十名學員冒著酷暑站在路邊認真聆聽講解,一旁“千畝試驗示范基地”中的密植高產玉米長勢旺盛。這是近日漯河市鄉村振興局牽頭舉辦的“玉米密植高產和大豆提質增效”示范培訓班現場觀摩中的一幕。
近年來,漯河市與中國農科院開展“產院”合作,在建立“千畝玉米試驗示范基地”基礎上,初步探索形成黃淮海區域夏玉米密植高產高質“漯河模式”。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骨干、農業農村部節水農業專家組成員王克如博士介紹,漯河“千畝玉米試驗示范基地”最新試驗研究數據顯示,通過滴灌水肥一體化、合理密植栽培、全程機械化綠色智能生產等技術創新,已經成功將夏玉米作物由2020年以前的畝均種植3800至4500株、畝產600公斤,提升至2022年畝均種植5500至6200株。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河南省漯河市常年種植玉米120萬畝左右,玉米的產量直接影響著群眾增收。漯河市作為黃淮海夏玉米生產代表區域,“玉米密植滴灌高產探索研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其中2022年便投入專項資金400多萬元,用于該項目試驗研究、配套設施建設、示范推廣普及等工作,主要開展滴灌水肥一體化條件下漯河地區夏玉米密植增產及提高水肥生產效率機制研究。
具體實施過程中,通過研究滴灌水肥一體化條件下不同災害年型供肥、保水特性以及高產玉米水肥需求規律;通過選用耐密高產、水肥高效玉米品種;通過精選種子和二次包衣,結合精細整地、精量播種和滴水出苗的一播全苗技術;通過水肥精量調節和化控措施培育健壯抗倒的高質量耐密群體技術;通過6葉期、大喇叭口期和灌漿期的精準施藥的保健栽培技術,以及適時晚收機械粒收的高質量收獲技術進行集成組裝,打造滴灌條件下夏玉米綠色密植增產、水肥高效提質增效的“漯河模式”,并在黃淮海地區推廣,實現玉米綠色增產、水肥高效、提質增效的目的。
漯河市鄉村振興局局長郭東升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們將在千畝試驗示范基地的基礎上,穩步向全市推廣該技術,爭取利用三至五年時間,將該技術全面推廣至100萬畝以上,預計可實現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達到全域夏玉米種植提質增效、農民普遍增收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