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農美蔬的科研人員在番茄大棚里查看番茄長勢。
造成番茄沒有番茄味的癥結在于,番茄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照顧了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利益,而忽略了消費者的感受。番茄的口味已經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事關“吃好”的民生大事,所謂無果蔬不小康,其間的“蔬”自然有著“好吃”的含義,其間的“康”也自然有著“吃好”的含義。
近段時間,一款“草莓番茄”火出圈,一斤賣到10元,還供不應求,究竟是什么品種,如此暢銷?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波介紹,一般的番茄大棚,一畝地產量能達到1萬斤,“草莓番茄”的產量只有6000-8000斤,但單價高,所以效益更好。如果大棚全年種植“草莓番茄”,一年可以種兩季,算下來一畝地純收入七八萬元,比普通的番茄大棚,收益要高出三分之一。
番茄,是我國的第一大蔬菜作物。雖然不是番茄原產國,但經多年發展,我國已是全球番茄第一大國,常年產量占全球的1/3甚至以上。
在如此巨大成績的背景下,番茄生產卻存在著一個現象,那就是現在的番茄越來越不好吃,越來越沒有番茄味了!
那么,番茄是如何走到今天這種狀況的呢?又該如何去改變這種現狀呢?
番茄沒有番茄味,緣于品種特性、種植方式和采收方式的改變
實事求是講,當下許多農產品都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找不到兒時味道的問題,但番茄卻是最為顯著的。
從外觀上,現在的番茄著色均勻、艷麗,切開后無汁,觸覺上很硬,說句玩笑話,現在想找個“軟柿子”捏捏都找不到了。
而味覺上呢?首先是不甜,大部分發酸;其次是無沙;再其次是無味,甚至連酸的感覺都沒有,被戲稱為“沒有味道的番茄”。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傳友介紹,造成番茄沒有番茄味的癥結在于,番茄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照顧了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利益,而忽略了消費者的感受,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個是品種特性的改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近幾十年來,提高產量保障供給是番茄,當然也是其他許多農作物育種的第一個目標,但產量提高的同時,口味、品質就會隨之下降。以前番茄育種的第二個目標是要延長貨架期,所以番茄的硬度越來越高,這樣有利于采收、長途運輸以及延長銷售的貨架期,而果實硬度與口味依舊是一個負相關關系。以前番茄育種的第三個目標是增強抗性,番茄的新老病蟲害加起來有40多種,2010年的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就直接導致了番茄品種的重新洗牌,可想而知抗性對番茄生產的重要,而抗性增強的同時,也會影響番茄的品質和口味。
如此來看,高產、多抗、耐儲運都是以前番茄育種的剛性指標,也是導致番茄風味下降的品種原因。
第二個是種植方式的改變。以前的番茄大多是露地栽培,現在的番茄大多是保護地栽培即大棚栽培,我國1669萬畝番茄里,百分之八九十是大棚栽培。露地栽培條件下,光照充足,通風透光好,晝夜溫差大,加上以前經常施用農家肥等因素,都有利于番茄良好品質的形成,而這些有利條件,在大棚栽培中并不存在。
第三個是采收方式的改變。以前的番茄,絕大多數是等到熟透時才采摘,而現在為了遠距離運輸和銷售,絕大多數是七成熟時甚至更早就采摘。剩下的時間里就靠番茄的后熟,品質自然保證不了。
所以,要想讓番茄有番茄味,突破口首先是在品種上,要加快好品質番茄即口感型番茄的育種進程,同時還要改進番茄種植方式,所謂“良種+良法”才行。
33種主要風味物質丟掉了13種,番茄的番茄味就是這樣失去的
什么樣的番茄才美味,美味的番茄都有些什么基因?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和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相關基因團隊(以下簡稱“中國農科院相關基因團隊”)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并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部分基因位點丟失導致番茄口感下降。
2017年,中國農科院相關基因團隊和美國佛羅里達大學HarryKLee教授合作,組織了一個多達170人的品嘗小組,通過對100多種番茄進行品嘗,最終確定了33種會影響消費者喜好的主要風味物質,而在這33種風味物質中,就有13種在我們目前的主栽品種中大幅下降了。確定了33種影響消費者喜好的主要風味物質,挖掘了49個調控風味物質積累的關鍵位點,揭示了番茄風味的物質基礎和遺傳改良路徑,這樣就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育種方案。
相關專家介紹,研究發現番茄在人工改良的過程中,很多會選擇大的果實,因為這樣產量更高,但代價是把果實中提高糖含量的一些基因位點丟掉了。此外,在育種過程中沒有重視揮發性物質也是番茄不好吃的原因之一。
番茄最終還是要吃的,好在番茄育種的方向已經開始轉變了
令人欣慰的是,國內番茄領域已經有人意識到了番茄風味缺失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并在風味型番茄的育種領域有了重大突破,其中把番茄基因重大研究成果應用在田間地頭的育種實踐中的,就是中農美蔬(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呂亞清。
中農美蔬采取的是全基因組設計育種的方法,可以理解成大數據的育種,其育種團隊包括基因組、代謝組、表形組等,其中的代謝組主要負責的就是風味。到目前為止,已經研發出了深愛系列1-15號系列鮮食番茄品種,以櫻桃番茄為主,不同品種間充分體現出了既要好吃又要滿足差異化需要的理念。
當然,在恢復口感的同時,還要保留以前番茄品種的優點,比如產量、抗性、耐儲運性等。
“番茄最終還是要吃的,好在番茄育種的方向已經開始轉變了。”西安金鵬種苗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李曉東說。
種植口感型番茄是市場的選擇,只要技術上過硬,有市場需求,那么這些品種就有商業化推廣的價值
那么,種植推廣環節怎樣了呢?記者采訪了兩家種植深愛系列番茄的公司。
豐碼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在內蒙古赤峰市的寧城縣、山東聊城市的莘縣均有大棚種植基地,均引進了深愛系列番茄試種。
公司總經理南思喬介紹,從2021年10月份開始,基地引進了深愛1-5系列番茄種植,一茬下來,效果不錯。“種植口感型番茄是市場的選擇,只要技術上過硬,有市場需求,那么這些品種就有商業化推廣的價值。”南思喬告訴記者,再實驗兩茬后,如果效果好,就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并輻射推廣,比如寧城縣,其本身就是一個番茄種植大縣,全縣番茄種植面積近3萬畝,非常值得推廣好品種。
廣東韶關丹霞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地處韶關市仁化縣,是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同時也是引進種植深愛系列番茄的公司之一。
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申麗萍介紹,丹霞女公司試種深愛系列番茄已經兩年了,包括深愛1號和深愛5號兩個品種,今年上半年種植的番茄已經在6月底采收完畢,下一茬將于8月20日開始。深愛1號最大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口感好,有一種入口即化的感覺;另一個是體型中等,如初生雞蛋大小,比大果型番茄小,比櫻桃番茄大,市場上特別有識別度。
番茄的口味已經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事關“吃好”的民生大事
現在來看,如果說“口感番茄的時代已經到來了”有點結論太早的話,那么,說“番茄追求口感是個大方向”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為此,李傳友建議:
由于我國并不是番茄的原產地,而育種又需要大量種質資源,所以,應該從種質資源入手,盡量收集更多的番茄種質資源,同時,也要注意收集和利用我們國家以前的一些老品種,比如出沙的毛粉番茄、沙粉番茄等。
生產中大量施用化肥的問題可以通過提高肥料利用率來避免,如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肥技術,肥料利用率可以提升至90%多;更高端的無土栽培模式還有回水再利用的設施,可更大程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未熟先摘的問題可通過耐儲運品種研發及水肥調控,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種的耐儲運問題,解決未熟先摘問題。
關于育種方面,中國農科院相關基因團隊專家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需要注意:兼顧抗性與風味是番茄育種的一大難點。此外,在培育美味番茄品種的過程中也要多加關注健康。
在物資短缺時代,因為過分強調了番茄的其他屬性,而使得番茄喪失了許多本該屬于它的味道。但社會在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提高,番茄的口味已經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事關“吃好”的民生大事,所謂無果蔬不小康,其間的“蔬”自然有著“好吃”的含義,其間的“康”也自然有著“吃好”的含義。而國家在種業振興中明確提出的品質優先,其本意也正在于此!
(據《農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