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室大棚內氣傳病害難預防、難治療,已嚴重威脅到了種植戶的收益。農藥防治效果好,但是農殘問題卻不容小覷。在南京等地多年從事醫療器械行業的屈弘,發明了一種用臭氧代替農藥的設備,這臺臭氧病蟲害防治機可在巧妙防治病蟲害的同時又不留農殘。
臭氧消毒效果好、無農殘
溫室大棚內的氣傳病害難預防、難治療,打藥太多,農殘問題又不容小覷。以草莓白粉病為例,如果不能及時防治,兩三天的時間就能席卷整個大棚,造成減產50%以上。
做過臭氧醫療器械的屈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上,想到如果把臭氧技術運用在農業上,發明一種用臭氧代替農藥的設備,不僅能保護農作物免受病害侵擾,還能減少農藥用量,保障食品安全。屈弘說,傳統殺菌劑是在植物體表直接與病原菌接觸,殺死或抑制病原菌;而臭氧的特殊物理化學性質使其能夠傳入菌體內部,從源頭上殺菌消毒并且分解農殘,消毒效果好、無農殘。
據了解,臭氧發生器主要依靠電將空氣中的氧氣打散成單個的氧原子,單個的氧原子再與未被打破的氧氣結合形成臭氧。控制濃度的關鍵就在于控制機器的放電能量,一定要正好達到臭氧發生量的需求值,且不能產生氮氧化物。屈弘在十幾年的實地測驗中,足跡遍布全國東南西北,目的就是收集臭氧濃度數據,改進機器,目前已收集50多萬個。憑借著這股努力,屈弘終將“臭”醫生請進大棚里,讓臭氧做到“快速擴散、均勻分布”,從而降低濃度,既對蔬菜水果無害,又能有效殺滅病害。
機器VS農藥,用事實說話
機器的最終效果好不好,用事實說話。日前,一場為期14天的臭氧機VS農藥比拼大賽在大棚內火熱進行。
試驗場地是一個草莓白粉病發病較為嚴重的設施大棚,利用隔膜將大棚分為兩邊,在保證溫度、濕度、光照與農作物生長狀態一致的情況下,分別選用臭氧與傳統農藥進行防治。一邊是屈弘不緊不慢地安裝機器、設置數據;另外一邊是當地有十幾年經驗的郭師傅所帶領的草莓種植團隊進行防治。
14天后,兩邊的效果迎來驗收。郭師傅在14天終一共打藥3次,草莓葉片與果實上的白粉均已得到防治,傳統有機農藥對草莓白粉病的效果立竿見影。而屈弘這邊的臭氧機效果同樣明顯,白粉病也已不見了蹤影。經過雙方的細致查看,臭氧和農藥對于病害的殺滅效果均十分顯著。但是兩種防治方法的綜合成本卻截然不同。
農藥噴施需要在大棚高溫環境內作業,而臭氧機只需要按個啟動鍵,幾秒鐘就完成了任務。在這14天的防治過程中,臭氧機一共開機兩次,每次平均開機40分鐘,耗電量不到1度電,與農藥防治達到了同樣的效果。從成本上計算,這臺1萬多元的設備成本很快就能與人工管理費用持平,且安裝后,農戶們不僅可以用來治療病害,日常也可以用來預防性殺菌消毒,不僅極大減少了工作量,而且效率也提升了十倍有余,還不會有農藥殘留。
2010年,屈弘的溫室果蔬病害物理防治系統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2012年與南京、蘇州等地的農業產業園開展合作;2021年他的設備得到新疆喀什眾多農業產業園的認可,1000臺設備在當地推廣使用。
目前,屈弘的臭氧殺菌技術在江蘇、安徽、山東、浙江、上海、陜西等十多個省市使用過,僅江蘇地區就有南京軍區農業新技術試驗基地、南京蔬菜研究所、東海北芹萬畝蔬菜基地、句容草莓協會基地、宿遷綠港基地等二十多家單位應用;涉及果蔬品種有茄子、西紅柿、辣椒、小南瓜、西葫蘆、黃瓜、草莓、甜瓜、甜椒、石榴、藍莓、葉類蔬菜等;能夠防治的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葉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等多種病害;使用總面積達5000畝以上(按復種計算),最長使用期達到四年以上;正在使用的防治系統150套以上。
未來,屈弘也將繼續深耕臭氧病蟲害防治領域,解決更多品類農作物的病蟲害問題。同時,他希望能進一步在智能化的基礎上做到信息化,做到不需要現場操作,只需要遠程手機遙控就能做到智能防控。
(據CCTV-17農業農村頻道《我愛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