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第二屆草種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北京香山召開。國家林草局,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中國林科院等單位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并致辭。來自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以及九三學社等單位有關代表,與南志標、尹偉倫、曹曉風等院士專家一起,圍繞“鄉土草種與草原生態修復”主題,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政產學研大交流、大討論。
會議在國家林草局、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的指導下,由中國林科院主辦,中國林學會、中國草學會協辦,國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和中國林科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承辦。
會議指出,草種業是草原生態修復與草業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要充分認識草種業高質量發展對我國戰略發展的重要意義。我國是草原大國,草原面積近40億畝,草種業健康發展是改善我國生態的基礎保障,是推動我國草原與草業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引擎。
會議強調,草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主戰場,草原工作“重”在保護,“要”在修復,“核心”是質量,基礎是草種,要把草種的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草種業種源自主可控、產業自立自強。一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提高草種業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草種業在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抓準抓實“卡脖子”問題,加大種源創新研究力度,發展精準育種技術,提高核心種源自給率,實現“中國草主要用中國種”,為種業振興筑牢基礎。二要著眼全球,深刻理解草種業發展模式,準確把握草種業未來發展趨勢。面對草種業發展的蓬勃趨勢與復雜環境,全面了解全球草種業,包括作物種業發展概況,深入分析全球作物種業競爭格局,對制定我國種業發展戰略、推進生物育種關鍵技術突破,前瞻性規劃種業的產業布局具有積極意義。三要立足科技資源優勢,加強多學科融合,占領草種業產業鏈上游制高點。草種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包括植物科學、動物科學、微生物學和數據科學等基礎科學和應用基礎科學,同時還與金融服務、高端農機裝備、互聯網營銷、數字化農資農技服務以及相關配套的種業服務業緊密關聯,要通過不同學科專家的知識互補、專業融合和思想碰撞,充分挖掘科技與產業資源優勢,完善和優化草種業產業鏈,搭建草種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交流平臺,占領草種業產業鏈上游制高點。四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提高種業自主創新和產業競爭力。要利用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構建中國特色草種業創新體系、標準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快速提升我國草種業的整體競爭力。
基于目前我國種業的人才、資源、技術仍聚集在科研機構,種企技術研發力量依然薄弱等國情,與會代表與專家建議,要充分發揮“政產學研用”的齊抓共管和協同推進作用,借鑒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運行機制和主體利益分配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構建中國特色種業體系,選擇科研實力強、研究基礎好的科研機構和高校,與種子龍頭企業組成創新聯合體,針對草種業關鍵性技術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共同培育高性能品種并實現市場化。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蘭州大學教授賀金生分別作題為《從植物表觀遺傳到草設計育種》《草地生態系統的近自然恢復與草種優化組配》主旨報告,中科院植物所景海春研究員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作題為《草分子設計育種的理論與技術體系》主旨報告,相關專家學者圍繞“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草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草種產業發展與生態修復”3個專題開展學術交流。
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進行,來自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農業農村部、中科院、北京林業大學、蘭州大學、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三江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有關代表,共120余人參會,在線觀看直播8.9萬人次。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毛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