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張美麗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吳晉斌)日前,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岳壁村“旱地小麥一優四改探墑溝播綠色栽培技術”示范田實收測產現場傳來消息,該地塊實打實收以國家商品糧13%水分計算,畝產579.9公斤,創出該省旱地小麥最高單產紀錄。
當天,由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等5家單位的專家,組成實收測產專家組,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試行)》進行測產。
“現場測產示范田面積4.2畝,專家組按照程序進行了收獲面積丈量、收割機查驗清倉、計量器具校驗、含水量測定、稱重,4.2畝示范田實打實收產量2435.77公斤,折合畝產達到579.9公斤。”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研究員張定一介紹。
旱地小麥一優四改探墑溝播綠色栽培技術要點是選優種,改深耕時間、改磷肥施用方法、改增施有機肥、改播期,增加休閑期土壤蓄水,減少生育期無效耗水,從而改變全年土壤水分“蓄與耗”的時空分布,實現降水的高效利用。
該技術是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針對山西旱作農業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歷時十余年的研究項目,也是山西其他作物旱作的痛點和難點。
今年又是山西冬小麥的一個特殊年景,去年播種時秋雨連綿,小麥播期延遲半個月,專家及時進村下地,指導農戶整地施肥,選用春性較強的半冬性品種,加大播量。春節剛過,張定一就帶領專家到田間調查苗情、測定士壤墑情,建議農戶早下地早管理,通過鎮壓、劃鋤,促小麥早返青、早生長,通過葉面噴肥,促弱苗轉壯苗,增加穗粒數,爭取穗大粒多。今年該村麥田鎮壓、劃鋤一次,葉面噴肥兩次,“一噴三防”兩次。由此,今年岳壁村小麥穗多穗大粒飽滿、收成好,最高畝單產創造了山西旱作小麥高產新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