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助力水稻產業升級紀實
四月的興安大地春潮涌動,生機無限。
4月20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種植基地的實驗大棚里,科技人員正將16000份水稻種子樣本撒向28000個育秧盤。這些從遙遠的海南三亞“南繁”而來的種子,正是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研究的第八代“蒙隆”系列水稻。
2018年10月16日,袁隆平院士親自帶著科研團隊來到革命老區興安盟考察高寒地區水稻產業,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正式組建。
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從30000份到16000份的樣本優選,從零基礎到13個表型穩定的高世代水稻新品系的培育、推廣,這支科研團隊只有一個目的:為內蒙古草原培育出真正獨具優勢的水稻好種子。
“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建站以來,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同時開展了優質高效北方寒地水稻、耐鹽堿水稻、旱作水稻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模式等多項研究,有效提升興安盟大米品質,為興安盟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和技術基礎。
培育一粒良種 播撒萬千財富
水稻種植在興安盟有100多年的歷史,這片寒地黃金水稻積溫帶賦予了水稻生長諸多有利因素——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河水、潔凈的空氣還有最適宜的溫差。然而這么多年,因為自主品種稀缺,沒有當家品牌,優質土地產不出優質大米,讓興安盟大米“養在深閨人未識”,一直在低端市場上躑躅。
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打造出專屬于興安盟的水稻好品種?如何推進興安盟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讓廣大稻農獲得好收成,過上好生活?
帶著袁老的囑托,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4位專家張玉燭、裴又良、劉建兵和付佰科一起來到興安盟,開展科技攻堅行動,開始了天南海北的南繁北育,過上了“候鳥”一般的生活。
興安盟到長沙、再到三亞,無論是在試驗田里還是研究所中,4名專家帶領科研團隊大大縮短水稻繁育的時間。千淘萬漉始到金,品質好、高抗性、產量高的水稻良種——“蒙隆”系列種子正式面世。
當袁隆平院士第一次品嘗自己團隊種出的興安盟大米時,高興地寫下:“東北上游,凈產好米”“紅城糧安,草原香稻”,并欣然為興安盟大米代言。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連續舉辦三次測產暨現場觀摩會,承辦兩屆興安盟大米論壇,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相關新聞累計瀏覽量達5億人次,有效提升了興安盟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品質好,更要產量高,這是優質大米的基本要求。目前培育出的13個水稻新品系,有3個獲得自治區品種審定證書。2022年我們計劃繼續上報10個品種,2個國家級品種審定,8個自治區品種審定。”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站長王世剛說。
袁隆平院士始終心系草原,2020年初,在海南三亞正式推出“袁夢計劃”,向全國推廣興安盟大米。 2021年,袁老逝世后,他的兒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陽繼承衣缽,北上內蒙古,繼續推進“袁夢計劃”。“我們一定要給老人家一個交代,我們一定會給興安盟大米繁育工作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2021年6月18日的“一中心一基地”(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興安盟分中心、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興安盟試驗基地)揭牌儀式上,袁定陽信心堅定地說。
改良一片土地 肥沃萬頃良田
地上不長草、牛羊吃不飽……這是科右中旗南部地區鹽堿地的真實寫照。2018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科右中旗建立了鹽堿荒漠化土地高效利用研究中心,進行土地修復治理及土壤質量提升的實驗,篩選耐鹽堿新品系20余份,建立了耐鹽堿水稻選種圃,連續三年實現畝產超500公斤,達到了高產、穩產。
2021年9月25日上午,專家組對隨機挑選的3塊稻田進行測產,平均畝產537.5公斤,相比上一年又有突破!連續三年實現畝產超500公斤!這個結果讓現場所有人感到無比振奮!
“這塊地的鹽分在6‰到8‰左右,pH值在8.2-9.6之間,這種環境農作物是很難生長的。但是我們通過培育耐鹽堿的種子和土壤改良等一系列技術改造,成功地將這里變成了千畝良田,這在全國非常具有示范意義。”王世剛告訴記者。
通過實施鹽堿地稻作改良技術,有效緩解了土壤鹽漬化,改善了土壤養分狀況,生態效益明顯。pH值和電導率分別降低了10%和22.1%,有機質提升13%,全氮提升0.35%,有效提升5.7%,速效鉀提升30%。
節水增產是農業的兩大課題,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對旱作水稻品種進行了大量的選育,篩選出適宜水稻旱種品種10個;對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淺埋滴灌、旱地直播等栽培節水技術進行精心測試,畝產分別達到538公斤、478公斤和447公斤。
培養一批人才 留下無限希望
2021年9月28日,在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旱作水稻收割現場,來觀看測產的人群擠滿了地頭。
“以前一直羨慕周邊有水田的人家能種水稻,比種玉米的收入高多了,總夢想著有一天自己能靠種水稻賺錢。可今年不一樣了,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專家教會我們旱作水稻種植技術了!”五道河子村農民韓玉激動地說。
3年來,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編撰了《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水稻研究和產業化》等教材,對水稻種植大戶、合作社社員等進行栽培技術培訓,共舉辦培訓班32期,培訓5000余人次。在全盟5個旗縣市18個鄉鎮32個嘎查村進行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3項,推廣面積59.3萬畝,有效促進了先進科研成果推廣轉化。
依托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科技平臺和專家團隊的科技力量,興安盟本土科研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盟農牧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榮獲“草原英才”個人2名,興安英才團隊1個,自治區創新先鋒崗2個,自治區創新先鋒號1個,新增碩士研究生導師1名,本土科技力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盟里還柔性引進水稻育種、栽培技術專家8人,綠色通道引進博士1名、碩士29人,為推進水稻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久久為功,方能善做善成。2021年9月24日,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西白音嘎查260基地測產傳統稻單產715公斤,實現袁隆平院士為工作站確立的三年內每畝增收100公斤的目標!興安盟共有稻田135萬畝,水稻增產為7.5萬名稻農人均增收3000多元,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為興安盟水稻種植翻開了嶄新一頁!
“我們將致力于打造一個留得下的工作站和一支帶不走的科研隊伍,這更是袁老留給興安盟的一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王世剛說,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將不負眾望,進一步做精做強大米品種、品質、品牌文章,為興安盟大米生態、安全的本色提供穩健的技術保障,引領興安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走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作者:韓學文 李健萍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