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海南自貿港建設下中國種業對外開放的優勢及策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4-20  來源:中國種業  作者:趙軍明 等  瀏覽次數:1259
 
      2018年中央12號文件指出,要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海南自貿港的建立,彰顯了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決心。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中國種業自1978年對外開放以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地走過了4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國種業新品種創新不足,在國際化市場中的地位依然不高。目前來看,世界各國對種業的對外開放還是十分謹慎。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強調,在種業、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加大開放力度;取消蔬菜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外資股比限制。體現了中國在種業方面主動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
 
      1

      中國種業的開放之路
 
      ?1.1 第1階段:1978-1988年,以走出去為導向的開放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之初,在鄧小平同志支持下,開啟了種子行業的國際交流、合作和貿易等活動。中國種子公司開始與美國、法國、德國等農業發達國家以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開展種子的交流、合作、貿易活動。先后組織科研院校、種子企業等代表團參加國外技術培訓、考察、貿易洽談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開始逐漸熟悉國際種子貿易規則。
 
      ?1.2 第2階段:1989-1999年,種業對外開放的高速發展道路
 
      20世紀80年代后,孟山都、先鋒、先正達等種業公司先后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到了20世紀90年代,先鋒等一些外企進入中國市場。除了外國種企積極來到中國開拓市場外,國內種業人也積極將國外品種引入中國。1990年郟惠彪從日本引進了我國第一個小型西瓜品種早春紅玉,發展至今,好吃的小型西瓜品種逐漸成市場主流,這是國外資源改變國內品種的典型個案。1997年9月原農業部和原國家計委等四部(委、局)聯合發布《關于設立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企業審批和登記管理的規定》,正式拉開了我國種業對外開放的序幕。
 
      ?1.3 第3階段:2000-2010年,中外合資道路
 
      2000年首部《種子法》正式頒布,允許民企進入種業。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種子產業也正式開始與國際市場接軌。隨后,國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種子企業,最多時超過2萬家。但國內企業起步晚、底子薄,企業研發能力弱。為加快國內種業發展,中國種業開始走“合資”道路。歷次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通知》等,均對種業外資比例進行了說明,至此,中國種業的國際合作正式進入了合資時代。
 
      ?1.4 第4階段:2011-2021年,接軌世界,種業迎來開放新時期
 
      2011年4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提出,鼓勵外資企業引進國際先進育種技術和優勢種質資源,規范外資在我國從事種質資源搜集等行為。2012年12月出臺的《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強調,要制定和完善外資進入農作物種業開展資源研究及種子研發、生產、經營等領域相關管理辦法。之后,歷次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8年至今,在國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取消了除小麥玉米之外其他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生產由中方控股的限制。至此,種業對外開放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2

      中國種業對外開放現狀
 
      ?2.1 中國種子貿易市場規模較大
 
      2019年全球商用種子市場規模與2017年、2018年基本持平,約為40億美元。其中,美國是世界第一農業大國,也是種業第一大市場;中國占據全球種子市場份額的23%,排名第二(圖1)。
 
 
圖1 全球種子市場份額分布
 
      ?2.2 中國種業貿易逆差逐年擴大
 
      中國雖然是國際第二大種子市場國,但出口額較低,且貿易逆差較大。其中2019年中國種子出口量3.48萬t,出口額2.14億美元,出口額排全球第15位;進口量7.07萬t,進口額3.95億美元。貿易逆差由2013年的0.34億美元擴大到2019年的1.81億美元(圖2)。
 
 
圖2 中國種子貿易額走勢圖
 
      ?2.3 中國種子貿易份額較少
 
      根據國際種子聯盟(ISF)的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種子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占全球種子進口總量和總額的1.03%、2.85%;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占全球總量和總額的0.48%、2.75%,低于進口所占的相應份額;進出口總額僅相當于荷蘭的13.90%,美國的21.57%。中國種子進出口貿易與全球種子貿易大國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3

      海南自貿港建設對促進我國種業對外開放的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明確提出,海南全島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將海南定位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區,這意味著在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獲得更加優惠的政策,海南迎來了對外貿易發展新機遇,對于促進我國種業的對外開放優勢明顯。
 
      ?3.1 區位優勢
 
      海南島是僅次于臺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位于東亞和東南亞的中心位置,是泛珠江三角洲、東盟經濟圈、太平洋經濟圈的交匯點,是連接亞太地區最主要的海上運輸通道之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擁有成為國際航運中心樞紐的優越條件。海南自貿港覆蓋全島(3.54萬km²),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的貿易便利化政策,與其他自貿區不同,不存在同一省份區內和區外在政策上的矛盾,更有利于相關政策實施和風險防范,也有利于落實國家重要戰略,有條件建設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和物流中心,能使種業良好地實現與國際市場的對接。
 
      ?3.2 基礎優勢
 
      海南獨特的區位優勢,擁有發展種業得天獨厚的種質資源和氣候、水質、溫光等自然條件,是我國重要的南繁育種科研基地。中國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中有近80%經歷過南繁洗禮。現有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1.7867萬hm²,南繁育種基地高標準農田2667hm²,每年來自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700多家單位、7000多名農業專家在海南島從事南繁工作,促進了技術、資金、商業、人才等要素流向海南,為海南發展種業提供有力支撐。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南繁工作時強調,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南繁硅谷”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打造一個中心,三個基地,九個平臺。截止到2020年底,南繁科技城已引入中國科學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和德國科沃施、先正達(中國)、隆平生物等國內外知名優質農業企業70多家;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已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等3個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平臺的建設為種業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提供了基礎保障。
 
      ?3.3 政策優勢
 
      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的建立,使貿易、投資、金融、運輸、稅收等方面更加自由和開放,能夠使人員和數據在境內外得到充分地流動,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關于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放寬海南種業市場準入,簡化種子認定、貿易許可等的審批,促進種業發展。鼓勵海南省與境外機構、專家依法開展合作研究,優化引進種質、苗木等材料的管理等。自貿港的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促進國家種業對外開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4

      對策建議
 
      ?4.1 完善品種保護法
 
      隨著海南自貿港的建立,種業貿易活動加大,顯然我國目前的《種子法》,在制度、技術和機制上不能更好地滿足種業高質量對外開放。在新品種保護力度不足的情況下,種子企業和科研單位對于新品種創新的積極性也不強,一旦出現問題,管理部門維權、取證和執法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除了《種子法》之外,海南自貿港應制定對新品種產權保護相關的各類法律法規、辦法,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有利于調動企業新品種研發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2 建立惠益分享機制
 
      目前,我國有栽培以及野生近緣植物物種3000多個,收集保存種質資源50多萬份。海南自貿港作為我國高質量對外開放的窗口,應積極探索動植物種質資源惠益分享機制,參與和加入國際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機制,并依法開展種質資源的國際交流和交換,加強有價值的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4.3 逐步放寬種業市場準入
 
      在國家總體擴大開放的背景下,種業對外開放政策并未發生大幅放松,除2018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對農作物新品種育種和生產放松了控股要求的限制外,科研合作政策整體呈現收緊態勢。對外開放給我國種業帶來諸多有利因素,也帶來了挑戰,并引發了種業被外資壟斷控制的安全擔憂。但是對外開放是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堅持改革開放,種業才能持續高質量發展。研究表明,從政策上看,我國種業對外開放度為中等開放,模糊綜合評判值介于低度開放和中等開放之間,因此,海南自貿港應在遵守國家種業對外開放各項政策的基礎上,探索更加寬松的種業政策、制度、技術等,積極拓寬種業開放領域和開放途徑,進一步加大我國種業對外開放力度。
 
      ?4.4 充分發揮平臺優勢
 
      充分利用海南自貿港的貿易便利優惠政策,借助“南繁硅谷”建設的南繁科學技術創新與公共服務平臺、南繁檢驗檢疫技術服務平臺、南繁生物育種研究平臺等九大平臺以及全球動植物中轉基地平臺,引進國外優質的種質資源,在海南南繁基地育種擴繁,做到隔離檢驗、生物安全性篩查和引進試種等相結合,實現優質種質資源的搜集、鑒定、評價與共享,有效地保護和利用優質種質資源,更好地推進我國種業國際貿易。
 
      ?4.5 建立健全共享機制
 
      對于引進的種質資源,要從登記備案、來源情況、隔離檢疫、生物安全性檢測、引進種質試種觀察等方面建立統一的引種信息系統,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種質資源檢審核、檢測結果的互認以及相關產權的受理、審查、報告等的互認,加快種業國際化發展步伐,有效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海南自貿港建設下中國種業對外開放的優勢及策略》(點擊題目查看)
 
      ?作者:趙軍明 張慧堅 金焱
 
      ?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刊于《中國種業》2022年第4期1-4頁 轉載請注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