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王悅 徐蕓茜 北京報道
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基。種子便是農業的“芯片”。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了解海南支持種業創新等情況,并指明種子之于中國飯碗、之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
事實上,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種業需求市場,規模達1200多億元。而我國在2021年農作物種子貿易額為10.1億美元,其中進口額為6.8億美元,出口額為3.3億美元,貿易逆差為3.5億美元。這意味著,我國部分農作物種子仍依賴進口。
“近年來,我國種業有了很大進步,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存在著發展理念依然滯后、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種業監管有待加強、‘生物技術+信息化’高新技術掌握程度和市場化力度不夠、產業比較分散,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數字化領域專家袁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攥緊中國種子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而良種在提升糧食產量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基。種子在農業和糧食生產中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是不過分的。”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只有將種子緊緊攥在中國人自己手里,才能把住中國農業和糧食的根脈。但是純粹自然的種子現在已經不多了,種子資源的保護尤其迫在眉睫。在加強種子科研的同時,必須加強中國種子資源的保護。
事實上,種子之于中國飯碗、之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已經成為中央關注的重點,近來更是被頻頻提及。
2021年7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為推動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邁進提供了路線圖、任務書;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而此次習近平來到了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再次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種業企業應提升核心競爭力
想要攥緊中國種子,推動種業發展迫在眉睫。
“我國種業發展的問題,既由于中國種業發展相對較晚,投入相對較少,也受限于種業自身的特點及優質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存在一定問題,導致市場投入偏低,且投資回報周期偏長,風險偏高,影響了積極性。”王梅婷對我國種業發展如此評價道。
據了解,我國種企呈現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的特征。從種企數量看,我國持證種企約6400家,其中約82%為銷售企業,同質化嚴重、行業集中度低;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種業產業鏈研發、生產、推廣和銷售實施主體不同,條塊分割的格局難以促進產業鏈良性循環;從育種水平看,水稻、小麥兩大口糧及一些特有品種在育種技術上有優勢,但商業育種能力弱,缺少核心品種。而在知識產權方面,80%的企業沒有植物新品種權,擁有10個以上新品種權的企業僅占2.3%。
在王梅婷看來,要進一步提高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的水平,一是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二是切實保護種業知識產權,保障投資者利益;三是加快我國種質資源庫等建設以備不時之需。
鯨平臺智庫專家、民革天津市委會三農委員會副主任支培元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釆訪時同樣指出了保護種業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并提出鼓勵種業企業設立創新基金,推進科研院所以知識產權入股企業。
“要加強種業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以市場化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種業自主創新體系。推進農作物種子育種研發資源引向種業企業,加強創新平臺和創新研發核心團隊建設。”支培元表示。
袁帥認為,今年來多次強調種業發展,對種業企業的發展和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出了敦促和引導作用,核心競爭力在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能夠促進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和持續競爭優勢,通過核心力量的打造幫助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告示著在接下來,種業企業要強化新品種的研發能力,在市場化端要做好差異化價值營銷和精細化服務,打造“育、繁、推”全產業鏈一體化來應對市場變化和產業發展時代需求。
“今來多次強調種業發展,這要求種業企業一定要具有核心競爭力,不斷地推出優質品種,進行進口替代。例如我們的實地調研顯示小番茄、生菜等看似不起眼的品種,其高端種子都是來自國外而利潤也很豐厚,這需要資本市場對種業企業予以長時間的關注和投資。”王梅婷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