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瑞金種業在生物育種上有新進展,已就新開發基因編輯玉米性狀提交生物安全證書申請
由知名科學家高彩霞聯合創辦的齊禾生科,融資逾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已公布的基因編輯企業種子輪投資的最大手筆
荃銀高科總經理計劃減持公司股份,比例不超過1%;豐樂種業對全資子公司張掖豐樂增資1億元
重慶中一種業獲首筆300萬元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貸款;拜耳以26億美元出售蟲害防治業務,以確保更專注于核心農業業務……
近期,各大公司有啥動向?一起來看看!
奧瑞金種業
就新開發基因編輯玉米性狀,提交生物安全證書申請
3月21日,奧瑞金種業宣布,該公司及其合作伙伴中國農業大學已就6個新開發的基因編輯性狀提交了生物安全證書申請,這些基因編輯特性可以顯著提高玉米作物的產量。審批最快可能在一年內完成。
該公司董事長Han Gengchen博士表示:“鑒于當前世界面臨的食品通脹挑戰、環境變化以及地緣政治事件導致某些國家食品出口的不確定性,我們很高興能夠在改善糧食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奧瑞金種業將通過廣泛收集的玉米種質資源、先進的基因編輯能力和轉基因技術,推出和銷售更多高產環保產品,以應對糧食供應挑戰。”
齊禾生科
融資逾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已公布的基因編輯企業種子輪投資的最大手筆
近日,蘇州齊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由杏澤資本獨家領投的逾億元人民幣種子輪融資,這也是中國已公布的基因編輯企業種子輪投資的最大手筆。本輪融資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公司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的開發,以及基因編輯技術在生物育種等各產業方向的應用。
作為一項突破性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基因編輯在全球范圍內已經被應用到生物育種、生物制藥、合成生物學等多個領域。在生物育種領域,基因編輯帶來的革新更是顛覆性的。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亦將精準基因組編輯技術列為2022年值得關注的7大技術。
目前,中國、美國、日本、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陸續出臺了相應的監管政策,基因編輯產品的監管日趨明朗,已有150多種基因編輯作物通過監管,獲準推向市場。
基因編輯工具的挖掘,通常需要數年耕耘,但此前核心底層專利皆由海外機構所掌握,在中國基因編輯市場和資本紅利加持下,這樣的局面有望被齊禾生科改寫。齊禾生科成立于2021年,創始團隊包括在基因編輯學術領域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高彩霞博士,哈佛大學著名基因編輯科學家David Liu(劉如謙)的學生Kevin Zhao博士,以及在產業界具有豐富經驗的研發、運營及商業化團隊。
齊禾生科創始人高彩霞博士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基因組編輯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基因組編輯研究,著重于農作物基因組編輯體系的建立、技術創新,并致力于推動基因組編輯在分子設計育種中的應用。以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Biotechnology等國際期刊發表研究成果。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第十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Nature評選的“中國十大科學之星”,研究成果入選MIT Technology Review世界十大技術突破。
荃銀高科
副董事長、總經理張琴計劃減持不超過454萬股
荃銀高科3月20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副董事長、總經理張琴女士持有公司股份約223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約4.54億股的比例為約4.93%;占公司總股本剔除回購專用賬戶中股份數量后的股本約4.45億股的比例為5.0287%),計劃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減持數量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即不超過約454萬股。
2021年1至6月份,荃銀高科的營業收入構成為:農業占比98.33%。荃銀高科的董事長是覃衡德,男,52歲,學歷背景為碩士;總裁是張琴,女,59歲,學歷背景為碩士。
豐樂種業
對全資子公司張掖豐樂增資1億元
豐樂種業3月18日晚間公告,為支持全資子公司張掖豐樂快速發展,公司以自有資金對張掖豐樂增資10000萬元。本次增資完成后,張掖豐樂注冊資本將從6000萬元人民幣增加至16000萬元人民幣。
公告顯示,張掖豐樂經營范圍包括玉米雜交種(以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核定的品種為準)的生產;主要農作物種子的加工、倉儲及銷售;農業技術咨詢、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及技術轉讓;農副產品、農藥(不含高毒、劇毒農藥)、化肥的批發零售。公司2020年、2021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857.10萬元、9475.56萬元,實現凈利潤134.28萬元、555.21萬元。
豐樂種業表示,公司玉米產業定位為“做行業地位和品牌影響力領先的中國玉米種業一流企業”,張掖豐樂地處中國西北玉米種子生產的黃金地段張掖市,張掖豐樂作為公司原玉米生產加工基地,發展為現今的獨立市場主體,是實現公司玉米產業整體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公司玉米種子產業總體規劃,公司將張掖豐樂打造成為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對其增資可解決收購金嶺種業資金不足問題;可增厚其資本實力,提升生產制種、加工、科研能力,擴大經營規模;同時在張掖豐樂設立區域總部,可享受當地優惠政策,解決公司制種基地落實難問題,從而加快實現張掖豐樂成為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玉米種子企業的目標,推動公司玉米產業迅速上規模。
拜耳
以26億美元出售蟲害防治業務
德國農化巨頭拜耳近日宣布,已同意以24億歐元(26億美元)的價格將其蟲害防治業務售予私募股權公司Cinven。拜耳近一年前就宣布了出售蟲害防治業務的計劃,該部門生產可用于防治嚙齒動物和昆蟲侵害的殺蟲劑。此項交易將簡化拜耳作物科學部門的投資組合,并確保其更專注于核心的農業業務。
拜耳作物科學事業部總裁Rodrigo Santos說,出售該業務將使拜耳能夠更加專注于核心農業業務和實施增長戰略。
對拜耳來說,成功出售該業務將是一個急需的好消息。該公司仍在為其2018年以630億美元收購孟山都(Monsanto)而付出代價,后者生產的農達(Roundup)除草劑在美國面臨數以萬計的致癌訴訟。自2018年6月完成收購以來,拜耳的股價已經下跌了約一半,目前該公司市值約530億歐元。
近期,拜耳發布了2021年的全年業績。拜耳集團2021年銷售額增長8.9%,達440.81億歐元。在農業業務(作物科學事業部)方面,拜耳的銷售額增長11.1%(經匯率與資產組合調整),達到202.07億歐元。作物科學事業部不計特殊項目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增長3.6%,達到46.98億歐元。
重慶中一種業
獲首筆300萬元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貸款
植物新品種權可以質押貸款了!3月17日,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獲得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分行發放的300萬元貸款。與普通貸款不同,這筆貸款是重慶一中種業通過質押植物新品種證獲得的,這也是重慶探索創新的種業領域知識產權專項信貸產品,在全國屬于首筆,也開創了金融機構支持種業振興的新路徑。
“雖然財政資金對種業發展有補貼,但離實際需求差距太大。”中一種業董事長鐘世良表示,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他曾像制造企業一樣通過質押知識產權證去銀行貸款,但現實情況是銀行認為風險太大不予辦理。
鐘世良回憶說,以前公司培育一個玉米新品種,政府補助資金不夠,公司想向銀行貸款,銀行認為風險太大,不予辦理,弄得這個項目差點夭折了。后來是通過公司員工自籌,以及多方籌集資金,才解決了燃眉之急。
“植物新品種權是農業領域內的合法知識產權證,按規定銀行可以質押放貸,但一是由于農業領域此前沒有植物新品種權流通市場,因而無法對其定價;二是一旦發生風險,植物新品種權無法變現,所以關于它的質押貸款目前在全國尚屬空白。”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分行副行長費寒解釋說。
去年10月以來,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分行聯合市農業農村委通過調查、論證,一起起草了關于植物新品種權質押標準的草案。草案上報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后,總行又進行了修改完善,在今年3月初頒布了植物新品種權質押標準,同時向農業農村部登記備案。這個標準出臺后,中一種業進行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貸款就有了依據,因此最終成功獲得貸款。
“農行發放貸款,使種業企業可以緩解資金難題專心培育新品種。”鐘世良說,中一種業獲得的這筆貸款將用于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和創新,比如,油菜超高含油品種,功能性水稻、特種稻以及高產優質稻品種等。
下一步,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分行將圍繞重慶市1個國家級制種大縣、4個國家區域性良繁基地、83家農作物種子企業和50家畜禽種業企業,擴大植物新品種權和畜禽種業領域質押融資范圍,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支持種業企業發展。
來源丨中國證券報、每日經濟新聞、重慶日報客戶端、智通財經、金融界等,農財君綜合整理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