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絮毛白楊“鋪綠”黃河故道
先用嫁接刀將太青楊砧木劈開,再將無絮毛白楊細枝接穗一端削平,外皮對齊放入劈口內……不到一分鐘,在技術人員手中,一個“毅楊1號”毛白楊“炮捻嫁接”便完成了。1月6日,在山東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院內,8名技術人員忙得熱火朝天。“這是新培育出的無絮毛白楊,生長快、適應性強,我們每年都要嫁接30余萬節這種毛白楊植株,并發往全國各地。”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場長申中文介紹說。
毛白楊樹體高大挺拔、葉大蔭濃,主根和側根發達,生命力強,生長迅速,是很好的防風固沙樹種。冠縣為改變黃河故道區“大風一刮不見家,莊稼年年被沙壓”的窘況,持續廣泛種植毛白楊,涵養黃河故道生態,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并于1983年建設了冠縣毛白楊種質資源庫。
幾十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朱之悌教授、張志毅教授、康向陽教授等一大批研究人員依托冠縣毛白楊種質資源基因庫,開展毛白楊良種選育研究,在毛白楊優良基因資源收集保存利用、毛白楊多圃配套系列育苗技術、三倍體毛白楊新品種選育等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為解決毛白楊飛絮給生態帶來嚴峻挑戰的問題,毛白楊林場與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通過國際領先的染色體加倍技術和長期的田間測試,選育出無絮毛白楊新品種,解決了飛絮問題。
在此基礎上,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選育培育出“三毛楊”“毅楊”“北林”“魯選”等一系列新品種和良種56個,其中10個品種獲得國家級林木良種證書。這些毛白楊品種有遮陽、滯塵、降噪等生態防護作用,可廣泛用于城鄉綠化及速生豐產林建設。
通過加強科研攻關,提高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截至目前,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累計建設楊樹種質資源庫875畝,共計保存種質資源3235份,其中毛白楊種質資源2430份,小葉楊種質資源505份,刺槐、榆樹、柳樹種質資源300余份,形成了全國面積最大、品種最全的毛白楊種質資源庫,被譽為“毛白楊新品種的搖籃”,持續為我國生態環境改善提供良種保障。
目前,冠縣的無絮毛白楊每年向全國各地提供優質良種苗木50余萬株,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青海等華北和西北省(區)均有種植,產生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