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農業已成為通州區于家務鄉新的代名詞。
于家務鄉黨委書記何志達表示,“十三五”時期,于家務鄉堅持副中心建設的高標準,突出科技農業與田園風貌兩大特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鄉黨委、政府努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與鄉村人居環境提升“雙輪”驅動。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于家務鄉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緊緊抓住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機遇,抓好“種業”這個第一產業中的“高精尖”,努力打造國家現代種業創新中心和副中心現代農業產業示范鄉鎮,形成“一區、一鎮、一集群”(“一區”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一鎮”打造科技農業小城鎮;“一集群”打造以種業為引領的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格局,促進鄉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打造藍綠交織、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聚焦產業發展
打造全國種業科技產業集聚區
于家務科技農業小城鎮作為城市副中心拓展區科技創新板塊的重要節點,在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部分延伸和服務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乘著副中心建設的東風,于家務鄉以打造“國家種業硅谷、科技農業小城鎮”作為戰略定位,通過發展農業領域的高精尖產業,建設種業創新示范區。
2011年7月,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在于家務鄉掛牌成立,開啟了國家種子“硅谷”的建設之路。
2020年,在北京市委統戰部牽頭推動下,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師生和科研人員們來到果村、富各莊村成立“科技小院”,走進田間地頭,送技術、抓培訓,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幫扶工作隊”,讓科技的“種子”在農村生根發芽。
“十三五”期間,于家務鄉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契機,搶抓副中心發展機遇,積極推進科技農業小城鎮建設,聚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于家務經濟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
截至目前,通州國際種業園區已吸引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4家高校院所和法國利馬格蘭、墾豐、京研益農等60余家企業入駐,引進碩士以上各類高層次人才近200人,博士以上80人。成功培育孵化澳佳生態、方圓平安、神舟綠鵬等7家科技型企業。種業園區建成3萬畝永久育種基地和8.2萬平方米綜合服務大樓,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連續舉辦10屆北京現代種業博覽會,展示新品種2萬余品次,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加強。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種100余個,系列蔬菜新品種被全國大面積推廣,京春娃2號、京葫36號打破跨國公司對春白菜和西葫蘆的長期壟斷,為阻擊跨國公司對國內蔬菜種業的沖擊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科技農業創新輻射力進一步增強,優質蔬菜種植和庭院經濟展現新活力,被譽為“京郊芹菜第一村”的果村,芹菜種植產業項目榮獲全國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稱號。
“十四五”期間,于家務將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種業振興的決策部署,依托城市副中心發展大局,做強國際種業科技園區,推動高端種業創新要素向園區聚集。加速推進城市副中心現代化生鮮農產品直供中心建設,聚集頭部企業的優勢資源,確保副中心的生鮮農產品“儲得進、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力爭直供中心正常運行后,實現農產品的百億規模交易。打造集農業觀光、科技體驗、會展服務、農產品體驗式銷售于一體的全國種業科技產業集聚區。
聚焦生態宜居
打造副中心美麗鄉村新典范
自2018年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至今,于家務鄉黨委、政府按照市、區要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圍繞副中心戰略功能定位和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方向,堅持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優先,把綠色發展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家務建設全過程,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全力打造藍綠交織、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新典范。
今年,全鄉23個村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啟動,第一批9個村美麗鄉村建設基本完工,第二批14個村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已編制完成。結合區域地形地貌、人文積淀、產業特色,全面開展仇莊、南三間房、富各莊、南劉莊、吳寺、棗林6個示范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培育,逐步增強村莊整體功能示范作用。
在建立健全“日維護、周檢查、月考核”工作機制的基礎上,積極鞏固和擴大創城、創衛成果。評選出美麗庭院487戶、最美庭院19戶,居民生活環境極大改善。順利通過北京市垃圾分類示范片區驗收;南三間房、富各莊、吳寺被評選為“北京市垃圾分類示范村”;富各莊“垃圾分類紅黑榜”典型經驗在全區推廣。全鄉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鄉域環境更加整潔有序,榮獲“首都環境樣板單位”。
作為通州區第二個“首都森林城鎮”,于家務鄉積極開展平原造林和生態景觀廊道綠化工作。鄉域內9家單位被評為首都綠化美化花園式單位,14個村莊被評為首都綠色村莊,三個村莊榮獲“國家森林鄉村”稱號。
“十四五”期間,于家務鄉將以綠色發展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徹底補齊村莊道路、綠化、文體設施等基礎設施短板。系統推進河長制、林長制、田長制落實,構建藍綠交融、相互滲透的生態空間,構筑城市副中心生態屏障,打造生態宜居新格局。
聚焦鄉風文明
譜寫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
于家務鄉持續開展“追尋家訓家規、呼喚良好家風”主題教育活動,完成全鄉9000余戶家風家訓提煉工作。打造“德美于家務”孝親文化品牌,舉辦“孝親歌曲大家唱”“舞動金秋”等系列活動;連續11年開展“金秋話金婚”活動;出版文史書籍《孝和于家務》;仇莊村以推動仇莊孝道文化的深化、傳承和傳播為主線,建立村史館、孝道館、公益攝影館等,打造社會大課堂活動基地,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首批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
鄉域內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新增普惠幼兒園4所,教育條件和校園周邊環境有效改善。于家務中小學民族團結和國學特色教育效果明顯,教學質量位于全區鄉鎮中學前列。健康醫療服務穩步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環境升級改造。全面開展全民健身計劃,被評為“北京市體育特色鄉鎮”。就業與社會保障更加健全,舉辦各類就業幫扶招聘會55期,實現就業1246人。養老服務體系逐漸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五年來,為65歲以上老人發放重陽節慰問金1654.9萬元,累計服務獨居老人1000余人次,老人們的幸福感、滿意度明顯增強。
“十四五”期間,于家務鄉將繼續以“孝德”文化為抓手,堅持文化強鄉,發揚“孝德立家、創新立業、生態立鄉”的于家務精神,深化家風文化建設,鞏固移風易俗成果,切實提升農民精神面貌,深化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打造民族團結示范區。
未來,于家務鄉將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營造森林、水系、農田、村莊相互交融的生態景象,更好地承接城市副中心功能輻射和外溢。因地制宜實施鄉村建設,打造體現京韻農味的美麗鄉村。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打造種業創新高地為重點,進一步整合土地資源,探索產居融合、村民共享收益的自主城鎮化開發模式。創新農民就業創業幫扶模式,穩步提升農民社會保障待遇水平,讓農民共享副中心發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