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江蘇鹽城大豐棉花種植基地麥后棉迎來豐收季,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流域高產高效棉花新品種培育”項目培育的品種及配套的生產技術也迎來專家組和種棉農戶的現場檢驗。在“長江流域高產高效棉花新品種培育”項目成果展示觀摩會上,專家組對參加展示的24個棉花新品種進行現場估產。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組培育的這些優良品種在配套技術支撐下均實現了豐產,其中“中棉425”表現最為突出,在大豐測產結果為畝產344公斤,興化測產結果為畝產440公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棉425”屬于特早熟品種,生育期只有98天,且纖維品質優良,適合長江流域油后麥后直播,能夠有效緩解長江流域糧棉爭地矛盾。
長江流域棉區光照充分,雨水充足,是傳統的優質棉生產基地。但是由于近年來勞動力成本升高,機械化水平低,糧棉爭地矛盾突出,棉花種植面積急劇下滑,威脅到棉花產業安全。為了解決這些產業問題,“長江流域高產高效棉花新品培育”項目于2018年立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牽頭主持,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和湖南省棉花研究所等21家長江流域的棉花科研優勢單位共同承擔。
項目主持人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宋國立研究員介紹說,經過三年的科技攻關,項目組培育出適合長江流域種植的棉花新品種28個,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8項,制定配套的棉花高產高效生產技術14套,在長江流域棉花生產實現了“良種配良法”,解決了長江流域機械采收、糧棉爭地等問題。
站在棉花田放眼望去,成熟的棉花都從棉殼里脫穎而出。眼前的棉花新品種正是“中棉425”,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新選育而成的轉抗蟲基因早熟棉品種。“中棉425”株高約90厘米,株型清秀,適宜麥(油)后直播種植。“中棉425”含抗蟲基因,抗棉鈴蟲,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適應性廣、產量高、纖維品質優良。據專家介紹,“中棉425”適合在我國長江流域的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待油菜或小麥收獲后直播種植,實現油菜、小麥和棉花一年兩季的輪作種植模式。
與會專家和代表們一致認為,該項目組培育優良品種及研發的配套生產技術,不僅解決了長江流域糧棉爭地等問題,還促進了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植棉效益顯著提高,而且麥后棉避開了枯、黃萎病和主要蟲害等高發期,減肥減藥效果明顯,從而增加農民的綜合收益,這必將引領今后棉花生產方向。這些成果大規模推廣后,將有效緩解長江流域棉花種植面積逐年下滑的局面,保障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