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市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打一場種業翻身仗”、“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等一系列指示精神,以打造現代種業強市和有效實施耕地保護為目標,強化工作創新,狠抓措施落實,著力做好種業發展和耕地保護這兩篇文章,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為保證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強有力支撐。
一是現代種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突出抓好地方種質資源保護,2006年率先在省內啟動市級種質資源保護工程,先后明確了11個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對洞庭山碧螺春茶樹、湖羊、水八仙、太湖鵝、太湖豬、地方家蠶、優質稻種、翹嘴紅鲌、蘇州青、香青菜、枇杷、楊梅、柑橘等13個類別、22個品種、近500個農作物資源、700組水產親本和88個畜禽家系實施保護,累計下達市級財政補助資金3563萬元,挽救了柑橘、湖羊、太湖鵝等一批瀕臨滅絕的地方品種和特色資源。突出抓好現代種業載體建設,到目前為止,全市共有7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6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14個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和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數量均居全省首位;17家單位被認定為第一批省級特色優勢種苗中心(企業),12家單位被認定為第二批省級特色優勢種苗中心(企業),20家單位被認定為蘇州市級特色優勢種苗繁育基地(企業);在張家港、常熟、吳江等地建設水稻良種繁育基地7537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9555畝,每年生產水稻良種413萬公斤、小麥良種370萬公斤;全市還有持證種畜禽養殖場11家,持證水產良種(繁育)場37家,年生產水產苗種61.32億尾。突出抓好稻麥良種保供體系,2005年蘇州就在全省率先實行水稻良種補貼政策,截至2020年累計補貼水稻良種7282萬公斤,撥付市級補貼資金9893萬元,補貼種植面積1875萬畝,補貼良種種植比例達到98.11%,優良食味水稻種植面積占比達到76.3%,2021年起又啟動實施小麥良種購種補貼,進一步鑄牢良種保供的“銅墻鐵壁”;落實種子應急保供工作,市級財政每年落實專項資金33萬余元,儲備稻麥救災備荒種子18萬公斤,截至2020年,全市共調用救災備荒種子173.8萬公斤,救災面積43.5萬畝;在全省率先建立起“1+5+N”(市種子管理站農作物品種試驗示范園+5個縣級農作物品種綜合測試基地+N個鎮級農作物品種示范方)品種綜合測試體系,2020年共測試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12個,創建新品種百畝示范方50個,示范稻麥新品種1萬余畝。突出抓好科研院所資源發揮,蘇州市農科院先后審定水稻、油菜、蔬菜、荷花等新品種20余個;常熟市農科所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農粳系列”、“常優系列”水稻新品種40余個;蘇州市果樹研究所先后選育出了“洞庭3號”、“洞庭8號”、“西山早熟楊梅”等多個楊梅新品種(系);蘇州市水產研究所翹嘴紅鲌良種繁育技術獲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1項次部(省)市科技成果進步獎;吳中區東山鎮選育的“槎灣3號” 碧螺春新品種通過省品種委員會鑒定,成為茶園規模種植首選;蘇州高新區滸關蠶種場育成的地方家蠶新品種“蘇菊×明虎”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
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加大力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0年以來全市共規劃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41個,將需要建設的27.4萬畝農田“一網打盡”,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是常年的4倍,概算投入19億元,截止2021年9月底,基本完工投用137個項目26.5萬畝,建成規模占全覆蓋面積的97%,預計2021年底全市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面積將達到144萬畝,基本實現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全覆蓋。平整田地增加農田耕作面積,各地結合復耕復墾、退魚還田、退藕還田、“邊角地”利用等舉措,大力開展去埂去墩、去彎取直、填塘填坑、小田變大田等平田整地和地力提升建設,在市級第二批驗收的26個項目中,張家港市金港鎮、常熟市古里鎮、昆山市淀山湖鎮、太倉市沙溪鎮、吳江區平望鎮等14個項目平整土地面積達20078.9畝,占市級驗收項目面積6萬畝的33%,通過平整土地增加耕作面積2553.26畝,預估年新增水稻產能1582噸,全市水稻種植面積從2020年的106.9萬畝上升至2021年的108.89萬畝。灌溉創新探索生態農田建設,各地根據新近出臺的農業灌溉、排放相關要求,以退水處置為關鍵,積極探索生態農田建設,在市級第二批驗收的26個項目中,高效節水灌溉超額完成任務,比原計劃18883畝多增加2720畝,有13個項目采用木樁護坡、多孔板鑲嵌、多孔磚干砌、設置原始土溝等方式,建設生態排水溝道47391米,并在溝內種植水生植物或加設阻流擋墻,讓農田退水在緩排過程中與泥土充分接觸,達到農田退水凈化、小生物洄游繁衍、保持生物多樣性的目的。昆山市張浦鎮、淀山湖鎮兩個項目,在平整土地中按面積56:1預留了魚塘、廢棄坑塘、斷頭浜等,建設農田退水循環利用塘25個,從循環利用塘取水灌溉,農田退水回流循環利用塘,實現農田灌溉零排放,建成了蘇州農田退水循環利用的樣板工程。
三是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成效喜人。建立耕地監測評價機制,全市布設耕地質量監測點68個,覆蓋全市主要耕地土壤類型,涉及稻麥、蔬菜、林果等主要種植產業,發布年度耕地質量監測報告,2020年全市平均耕地質量等級1.87,耕地質量穩中有升。開展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杜絕地力不達標、侵入體過多和農田基礎設施不健全等不合格土地劃入耕地,把好新增耕地質量評定關,2018年以來,全市評定通過新增耕地面積2.19萬畝,2021年預計新評定面積將達1.9萬畝。突出退化耕地治理提升,針對土壤pH小于5.5的強酸性耕地設立2個千畝以上試驗示范區,集成示范土壤調理劑改良、增施有機肥的治理模式,開展酸化土壤治理,輻射帶動周邊區鎮實現治理面積2萬畝以上。加強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開展耕地質量提升示范區建設,優化集成稻麥專業配方肥和緩控釋肥推廣應用,增施有機肥等培肥改土技術,全市創建部級耕地質量提升示范縣2個、省級示范區5個,累計推廣配方肥約20萬噸,推廣面積約635萬畝,新型緩控釋肥示范推廣面積約4.5萬畝。推進化肥減量增效,以“精、調、改、替、輪”為路徑推進化肥減量行動,2020年全市化肥使用量6.06萬噸(折純),較2015年削減22%,2021年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95%以上,化肥用量較上年有望減少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