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ying)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fa)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技 » 正文

山西省2021年小麥秋播技術指導意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9-30  來源:  瀏覽次數:371
 
 

      小麥是我省第一大口糧作物,抓好冬小麥播種是落實“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為切實做好今年小麥秋播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注重科學用種,優化品種選擇

      我省立地條件復雜,生態類型多樣,小麥品種選用原則上應以高產抗逆品種為主導,積極發展優質強筋品種,力戒盲目引種,盲目用種。一是確保供種質量,加強省內調劑。今年省外小麥種子主產區收獲期遇雨,種子質量較往年有所下降,產量不足,水地品種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短缺。要嚴把小麥種子質量關,避免不合格種子流入我省,確保種子無淋雨、無破損、籽粒飽滿均勻,純度≥99.0%、凈度≥99.0%、發芽率≥85.0%。二是禁止越區種植,防止凍害損失。近年來我省倒春寒現象常發,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產量,隨意選用春性較強的品種越區種植,造成凍害時有發生,加之氣象預測今冬拉尼娜現象形成概率大增,極端低溫天氣可能再度出現。因此,南部麥區應選擇春季發育平衡、抗寒、抗倒的高產優質的冬性、半冬性品種;中部麥區應選擇種植抗凍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強的高產優質的冬性、強冬性品種;旱作麥區應選擇節水性好、耐旱性強、抗逆穩產性好的品種,杜絕旱地種植水地品種,以防遇大旱造成較大損失。三是推廣優質品種,推進規模種植。今年秋播要擴大優質強筋、中強筋品種種植比例,力爭今年使我省小麥優質率在上年基礎上再提高5個百分點。南部中熟麥區,水地主推品種推薦選用濟麥22、魯原502、鑫麥296、山農22、品育8012、煙農1212、良星68等,強筋、中強筋品種推薦選用濟麥44、晉麥95、石優20、石4366、煙農999、濟麥23、煙農21、師欒02-1、藁優2018等;旱地主推品種推薦選用臨豐3號、運旱20410、品育8161和長8744等,強筋、中強筋品種推薦選用晉麥92、運旱618、運旱139-1、運旱805、運旱115、晉麥101等。中部晚熟麥區,水地推薦選用京冬22、長麥251、太412和中麥175等;旱地推薦選用長6878、長6359和長6990等。

      二、深耕耙壓配套,提高整地質量

      秸稈還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對整地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突出抓好深耕、深松和鎮壓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規范化整地技術,通過適宜農機具配套,提高秸稈粉碎還田及整地和播種質量,打好麥播基礎。播前整地標準要達到土壤“深、細、平、松、凈、實”,即耕層深、耕層土壤細碎無明暗坷垃、土地平整、土粒松碎、田間清潔無雜草、上虛下實。對秸稈還田麥田,要做到“切碎、撒勻、深埋、壓實”;對連續旋耕2-3年的麥田要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要達到25cm以上,耕后及時耙實耙平;對旋耕整地麥田要按“深旋淺播”原則進行,即秸稈粉碎后先深旋耕一遍,旋耕深度15cm以上,然后淺旋播種,播種深度3-5cm;對各類麥田播前播后均要鎮壓耙實,防止土(tu)壤懸虛,促進(jin)種子與土(tu)壤緊密接觸,快(kuai)速吸水出苗,培育冬前壯(zhuang)苗,促苗安全(quan)越(yue)冬。

      三、科學平衡施肥,注重減量增效

      小麥施肥要遵循有機、無機相結合,平衡施肥,減量增效的原則。要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控制氮肥總量,合理配置底肥與追肥比例,依據土壤養分豐缺適量補充磷鉀肥,注重施用葉面肥。在我省目前麥田肥力水平下,畝施優質有機肥1000-1500公斤或精制有機肥150-200公斤的基礎上,旱地麥田一次施足底肥,畝施肥量為純氮10-11公斤、五氧化二磷6-7公斤;水地畝產600公斤以上麥田,畝施純氮16-17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鉀3-4公斤,其中氮肥底施與追施比以64為宜;畝產500-600公斤麥田,畝施純氮14-16公斤、五氧化二磷6-7公斤,氧化鉀3公斤,其中氮肥底施與追施比以73為宜;畝產500公斤以下麥田,畝施純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鉀3公斤,其中氮肥底施與追施比以7382為宜;優質強筋小麥要推廣氮肥后移技術,氮肥底施、拔節期追施與孕穗期追施比以6:2:2為宜。今年,全省化肥價格上漲,近期經市場調查,漲幅普遍在30-50%,在小(xiao)麥種植(zhi)比較(jiao)效益偏低的情(qing)況下,要防止農民(min)為了減少投入(ru),“凈地”下種,確(que)保播期(qi)用足底肥。

      四、播前種子處理,防控關口前移

      我省小麥病蟲害常年主要為銹病、白粉病、地下害蟲、紅蜘蛛和蚜蟲。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及小麥、玉米連年輪作模式的固化,小麥莖基腐病、根腐病、全蝕病、紋枯病、條銹病、赤霉病、吸漿蟲等病蟲害的發生也呈現上升趨勢。這些病蟲害均可通過播前種子處理的方法進行有效防控。因此,要高度重視病蟲防控關口的前移,積極做好種子包衣、播前拌種或土壤處理,杜絕“白籽”下種,有效防治小麥苗期病蟲害。對于根病發生較重麥田,可選用2.5%咯菌腈懸浮劑、12.5%硅噻菌胺懸浮劑、25%滅菌唑懸浮劑、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或3%苯醚甲環唑種衣劑進行拌種;地下害蟲發生較重麥田,可選用40%辛硫磷乳油、50%二嗪磷乳油進行拌種;病蟲混發地塊,可選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或32%戊唑·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先拌殺蟲劑,后拌殺菌劑,隨拌隨播,不可久置;土壤處理可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3~4公(gong)斤均勻撒施于播(bo)種溝內,隨(sui)后覆土。

      五、適期適量適墑,提高播種質量

      近(jin)年來,隨著小麥(mai)栽培技術的進(jin)步(bu),農業兼業化程度的加深(shen),同(tong)時受到小麥(mai)比較效益偏低的影響,“七分種(zhong),三分管”越來越成為(wei)小麥(mai)生(sheng)產中(zhong)的普遍(bian)現象,這就對進(jin)一步(bu)提高播(bo)(bo)種(zhong)質量,做到適期適量適墑播(bo)(bo)種(zho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適期播種。小麥秋播要防止過早或過晚播種,今年8月上中旬我省小麥主產區部分旱地春播玉米受旱早熟,為小麥騰茬整地和播種留下充足時間,要防止農民早播,以防小麥冬前旺長;對于南部復播玉米區,由于近期雨水較多,預計玉米成熟將會推遲,對水地小麥適期播種可能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復播玉米早熟,抓住晴好天氣及時騰茬整地,搶時播種。適播期掌握的原則是冬前滿足0℃以上積溫570-650℃的時期即為適播期,或半冬性品種平均氣溫在14-16℃時播種為宜,冬性品種在16-18℃播種為宜。南部麥區適播期:旱地為928-1010日,水地為105-20日;中部麥區適播期:旱地為925-105日,水地為101-1010日。

      (二)適量播種。近年來,我省小麥播量有加大趨勢,有的地方適期畝播量達20公斤,造成冬前假旺苗現象。適宜的播量應遵循以下幾點:在適播期內,水地畝播量12.5-15公斤,旱地小麥畝播量7.5-10公斤;整地質量差或表墑差的地塊,畝增加播量1-2.5公斤;早播或晚播按每天減少或增加播量0.25-0.5公斤調整。同時,播種時要行距均勻,播量準確,深淺一致,播深掌握在3-5cm,不重播,不漏播。

      (三)適墑播種。一般小麥播種最適墑情:0-20cm土壤含水量17%左右或相對含水量70%左右;土壤含水量低于14%或相對含水量低于60%時需造墑(di)(di)播(bo)(bo)種。對于播(bo)(bo)種時表墑(di)(di)較差的(de)(de)旱地(di)麥田可(ke)采(cai)取(qu)適當(dang)加大播(bo)(bo)深的(de)(de)措施,水(shui)(shui)地(di)麥田可(ke)采(cai)取(qu)先(xian)播(bo)(bo)種后澆蒙頭水(shui)(shui)的(de)(de)措施,促(cu)進出苗(miao);土壤過(guo)濕時,要及(ji)時排水(shui)(shui)晾(liang)墑(di)(di),確保適墑(di)(di)播(bo)(bo)種,一播(bo)(bo)全苗(miao),防止土壤板結,影響出苗(miao)。

      六、推廣綠色技術,高質高效發展

      我省小(xiao)麥生(sheng)產常年受到干旱、倒春寒(han)、干熱風等的影響,要(yao)因地制(zhi)宜,積極(ji)推(tui)廣(guang)適宜我省實際情況的綠(lv)色高(gao)質高(gao)效(xiao)(xiao)生(sheng)產技術(shu)(shu)(shu)。在旱地上(shang)應(ying)大力(li)推(tui)廣(guang)以(yi)選用抗旱優質品種、改(gai)變傳(chuan)統(tong)耕播(bo)時(shi)間(jian)、施(shi)肥方式(shi)和(he)種類為(wei)特(te)(te)點的“一(yi)優四改(gai)”栽(zai)培(pei)技術(shu)(shu)(shu)和(he)以(yi)節(jie)(jie)水(shui)保(bao)墑(di)、防寒(han)保(bao)溫、節(jie)(jie)肥增效(xiao)(xiao)為(wei)特(te)(te)點的探墑(di)溝播(bo)綠(lv)色栽(zai)培(pei)技術(shu)(shu)(shu);水(shui)地上(shang)應(ying)大力(li)推(tui)廣(guang)以(yi)優化群體結構、精準水(shui)肥管理為(wei)特(te)(te)點的小(xiao)麥寬幅(fu)勻播(bo)、因蘗施(shi)肥綠(lv)色增產技術(shu)(shu)(shu)和(he)以(yi)踏實土壤、促(cu)根下扎、培(pei)育冬前(qian)壯苗為(wei)特(te)(te)點的冬水(shui)前(qian)移栽(zai)培(pei)技術(shu)(shu)(shu);有(you)條件(jian)的地區,積極(ji)引進水(shui)肥一(yi)體化精準高(gao)效(xiao)(xiao)栽(zai)培(pei)技術(shu)(shu)(shu)。同時(shi),各(ge)有(you)關(guan)市還要(yao)搞好優質強筋小(xiao)麥栽(zai)培(pei)技術(shu)(shu)(shu)、小(xiao)麥防災減(jian)災技術(shu)(shu)(shu)、機收減(jian)損技術(shu)(shu)(shu)的試驗示范,為(wei)小(xiao)麥綠(lv)色高(gao)質高(gao)效(xiao)(xiao)發展提供有(you)力(li)的技術(shu)(shu)(shu)支撐。

 

 
 
 
分享(xiang)到: 微信 復制網址 QQ好友 QQ空間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